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法华有译。此其第二译也。梁僧祐之出藏记,隋费长房之历代宝记,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经目录,明智旭之阅藏知津等,悉记为卷。独唐智升之开元释教录记妙法莲华经八卷,注记古本卷。又玄应师之音义,据八卷本。盖此时既为八卷矣。然观其后经录,丽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记卷,则一般通行者卷也。明之法华科注现行本虽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为帙,寿诸良梓,则原为卷,明也。
诸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如下:法华经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华经义记八卷,梁法云撰。法华经玄义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句二十卷,隋智顗说。法华经论疏卷,隋吉藏撰。法华经玄论十卷,隋吉藏撰。法华经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经义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华统略六卷,隋吉藏撰。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陈慧思说。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唐湛然述。法华句记十卷,唐湛然述。法华经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华玄义科十六卷,唐湛然述。法华经句辅正记十卷,唐道暹述。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妙经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唐智云述。妙经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法华经为章一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十卷,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义决一卷,唐慧沼撰。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现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华经玄赞要集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卷,十二共卷,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释,疑是唐可周撰玄赞评经钞。
法华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宋法照撰。法华大部补注十四卷,宋从义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华经玄签备检四卷,宋有严注。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明传镫录。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灵耀述。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智铨述。法华经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法华经句格言卷,宋善月述。法华经句纂要卷,道霈纂要。法华经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华经要解科一卷,法华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法华经合论卷,宋慧洪造,张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商英撰。法华经句解八卷,宋闻达解。法华经前六意一卷,宋与咸录。法华经序注一卷,宋祥迈注。法华经解二十卷,附科一卷,宋戒环解。法华经科注十卷,宋守伦撰,明法济参订。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华经科注卷,明一如集注。
法华经知音卷,明如愚着。法华大意卷,明无相说。法华经击节一卷,明德清述。法华经通义卷,明德清述。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明海重订。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法华经纶贯一卷,明智旭述。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明智旭述。法华经悬谭一卷,净挺着。法华大成科一卷,际庆排录。法华经大成十卷,大义集。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净升集。法华经授科一卷,智祥排。法华经授十卷,智祥集。法华经演义科一卷,广和标科。法华经演义二十卷,一松讲录,广和编定。
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科拾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遗,弘传序注附。法华经指掌疏科一卷,通理排。法华经指掌疏悬示一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卷,通理述。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通理述。法华经卓解卷,徐昌治逗注。法华经精解评林二卷,明焦竑纂。法华昧忏仪一卷,隋智顗撰。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慧详撰。法华经传记十卷,唐慧详集。法华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法华昧补助仪一卷,唐湛然撰。礼法华经仪式一卷,宋知礼集。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法华龙女成佛权实旨一卷,宋善月述。法华经显应录二卷,宋宗晓编。法华灵验传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经持验记二卷,周克复纂。
法华宗旨编辑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归一”的思想,融会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法华结构编辑
妙法莲华经是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流畅、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
唐郭德书妙法莲华经卷五
唐郭德书妙法莲华经卷五26张
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二门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分。在分科经,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品分别功德品后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九天神皇阅读网址: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