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宪封到南京到也是无奈之举,万历皇帝刚在朝堂上站稳脚跟,郑贵妃呢也没什么人帮衬,朝廷一帮大佬争论一天,才勉强封到南京,你说皇帝乾钢独断不就可以了,那是洪武朱皇帝父子,杀读书人如砍瓜切菜,后来的皇帝可没这个权利了,你要是办什么事情没通过内阁,就是发了中旨,大臣们也不认。
明朝有位大臣竟然对皇帝说,你老人家就在家生娃娃玩好了,国事一切有我们,大明什么事我们多可以处理好,皇帝没法子,只好赌气不上朝了,这事要换到清朝康麻子手里,那还了得啊,不得抄家灭族。所以说明朝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你就是没当官只要考取了功名,国家就养着你,你还可以骂骂咧咧的品凭朝廷滚滚诸公
宣完圣旨,小邓公公献媚地走上前伸手扶起郑老爷子:“国丈快快请起,奴才在这里恭喜您了,我可得向您讨杯喜酒喝啊!等过了年那,您可就要上任去了,奴才看着打心眼里高兴啊,以后啊娘娘算是有了帮衬了。”
郑承宪心里高兴啊,“呵呵!同喜、同喜。来呀,赏,赏小公公银百两,摆宴为公公和诸位将军接风洗尘。”郑国泰在一边郁闷啊,好不赚点钱,老爹这一赏一百两又没了。
老爹好歹还搞了个官当当,虽然说是恩赐赏爵,以后还会升个候或公什么的,可自己算是倒霉了,眼看着明年春天就要春围了,现在姐姐升了嫔妃,自己也成了外戚。大明朝外戚可不允许考科举,自己算是到了霉了。
一场家宴,宾主尽欢,郑家非常低调,并没有大事铺张,知道的人也没几个人。小歇片刻小邓太监便启程去了杭州制造府,去的时候还给郑国泰留下了几个锦衣卫听用。
赵老爷借着酒劲,拽着郑承宪衣服,:“老哥哥、如今你发达了,小弟原本想许了小女给子瑜的,可现在估摸着也不合适了,今天小弟拼着脸皮不要,您给句话吧,小女也算是个知书达礼的女子给子瑜做个妾如何。”
赵家姑娘郑老爷到也满意,便点头答应了,“那我们家小英、小玉呢,”一旁的王夫人也幽怨的拉扯了下姐夫的衣袖。“这个,这个要是王贤弟没意见的话,那就一起定了也可。”
王夫人得了准信,高兴的回府找自家老爷商议去了,一会功夫郑国泰便多了三个小老婆,众人一阵恭喜,郑国泰那见过这种阵仗,一张俊脸涨的痛红,就差落慌而走了。三个小丫头也满脸羞红,跑后院说悄悄话去。
连续几天,郑国泰无心看书也没心情写书,他自己也弄不清是高兴呢还是失落,反正是满脑子浆糊。闲极无聊几个好友聚在书房小酌,郑继儒心直看郑国泰满脸郁闷,不由说道:“子瑜,才华满腹,本就是个状元才,现如今皇帝老子好搞不搞的整一下,科举这路算是断了。”说着还没心没肺的取笑董其昌,手指一指“活该玄宰走运啊,明年春围少了子瑜这一对手,三甲有望啊!哈哈哈……”
董其昌白了一眼郑继儒,“就你这家伙懒惫,明明书念得极好,切不思进取,整日疯疯癫癫的,还来取笑与我。哎!可惜了子瑜贤弟满腹才华啊。”
“是极、是极,玄宰、此言有理啊,以子瑜的才华明年春围进三甲,那肯定是有数的,奈何苍天无眼啊!哎!”周履靖也为自己这位小友报不平,正所谓事世无常,大概就是如此了。
“我本来就对官场上事情不怎么敏感,这样也好我也好逍遥逍遥,省的被某人骂作(措大骨象)哈哈哈……”郑国泰朝着郑继儒计眉弄眼。
“少爷,姨奶奶刚才差人来来报,说是别院的梅花开了,请了些杭州城有名望的少爷小姐办了个诗会,叫少爷和几位秀才老爷晚些时候一起过去赏花呢。”大牛列了个大嘴,候在门外禀报,这小子自从跟了郑国泰,在下人里可是牛的很那,谁让他跟少爷接近啊,处了几位主子管家,和春香姐外,他也算的号人物了。
“嗯、知道了,你与来人说,我们过些时候就去。”郑国泰轻轻吩咐了大牛几句,便让他离去了。
“兄弟几个,我等也去瞧瞧”“这等雅事少了我们那哪成”“走”“瞧瞧去”。郑国泰几人互邀着向外走去。
门口,大牛已经备好马车,服侍几人上了车,便赶着马车往王家别院而去。
王家的仆人对郑国泰几人早已熟悉,何况还有大牛跟着,刚一下马车就被人领进了花园,院落里东东西西的矗立着几颗梅花,满是花朵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煞是好看。
“是子瑜来了吗?”话还没落,王夫人身影就款款来到了面前,郑国泰几人急忙行礼口中不曰而同说道:“子瑜见过姨妈”“见过夫人”“正是小侄几人。”王夫人非常高兴“多起来吧,有你们几人在啊,今天的诗会,肯定是精彩非常啊,你们先进去玩吧,我还有事。”说完转身对后面的一个小丫鬟吩咐:“小环啊,你带几位少爷去会场,给我千万招待好了。”
小丫鬟蹲了个万福,“是,小的知道了,夫人放心好了。”
小丫鬟把几人带到会场,此时会场已经有几人了,老远看见郑国泰几人走来,急忙站起来打招呼:“几位贤兄,你们可是来了,要是你们不到,此次会宴定要失色不少啊。”
董其昌抬眼一看,原来说话的是杭州城本地的才子宋清宋文景便笑道:“好你个宋文景,可是看上哪家小姐,早早来此啊,哈哈哈……”
宋清潇洒一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我难道还会例外,哈哈哈……”这位哥们他自我感觉是相当的良好啊。周围的人听两人说的有趣也跟着哈哈大笑。
郑国泰和陈继儒、周履靖也上前和宋清等人见礼,团团一圈下来又耗费老长时间,明朝读书人见面永远是那么郑重其事,什么事情多可以放一边,礼切不可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