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丹服毒自杀。自此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北方纳入中国版图。
二,外蒙古人民地缘背景介绍
一九二一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七月宣布独立﹐建立〃君主立宪政府〃。一九二四年五月哲布尊丹巴死后﹐同年十一月﹐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在库伦召开﹐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美﹑苏﹑英三国首脑签订涉及外蒙古主权的雅尔塔协议。一九四六年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日同中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人口二百五十万(相当与中国中等城市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过去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居住在乡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语言主要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蒙古以畜牧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一九九一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地下资源丰富。重要矿产资源有钨、钼、铁、铀、石油等八十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一亿五千两百万吨,铁二十亿吨、磷两亿吨,金三千吨、银七千吨、木材蓄积量为十二亿立方米,钼矿亚洲第一,世界第十。其中钨、钼、铁、铀、石油等矿产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蒙古属内陆国家,只于中俄两国接壤,这样决定三种立国策略,或亲俄或亲中或平衡各方力量,目前蒙古立国策略为平衡各方力量,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苏联解体前,蒙古国内无军队,防务由苏联提供。苏联解体后,蒙古初步设立了义务兵制度招募边防军。类似蒙古人口稀少国家,为保卫国家,国防力量一般为全民皆兵。但蒙古只于中俄两国接壤,全民皆兵也不能保证得到国土的百分之百安全。因此军事力量基本没有。事实上,苏联国内曾认真考虑过将蒙古纳入过加盟共和国,提供永久防务但由于蒙古强烈反对而作罢。
蒙古对中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现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对北方防务的讳莫如深,刻意低调,但事实上,来自北方的威胁在近代对中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实际伤害。沙俄及苏联蚕食鲸吞了中国近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裂了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的蒙古,总和相当于八个逶国。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计划入侵,扬言三天占领北京,北京紧急疏散二十万人口,企业学校国家重要部门撤离,其慌乱程度不亚与中印战争失败后印度的表现,苏军可以在新疆,甘肃,内蒙,东北的任意一点撕开缺口。北京无力应付来自漫长两千公里的军事完全防务。在最危机的时刻,中国人自救了,在边境引爆了核弹,从而遏止了苏联疯狂的入侵计划。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研制出核弹,后果将是如何。北方的威胁也造成了建国后经济建设的严重后滞,全体中国人在十几年的时间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防空洞体系,遍布了每个城市。其工程量不亚于万里长城。值得人深思的是万里长城与防空洞体系都是防御北方的威胁。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朋友都还记得那时人手一册核弹爆发的应急手册,笔者也有,但可惜没有保留下来。近代中国受到的人祸(珍宝岛,中印战争,朝鲜战争,困难时期人民非正常死亡,文革,惩越战争)无一不和北方大国有关系,某种意义上,北方大国对中国的实际伤害远大于逶国。
蒙古对中国来说,是一面胸前的护心镜,使北京成为大陆中心城市而不是边境城市(对机械战争化而言),使得中国大陆呈现饱满,张力很强、弹性十足的形况。对北方形成弯弓拉箭形,箭镞在己方,而不是目前这种状况,箭镞在北方,每每看地图,常使人如鱼骨哽喉,胸中块垒无法排解。蒙古回归中国对台湾是一个重大的刺激,成为天下大事,分久必和最好的注脚,也避免了外蒙古分裂原因旷日持久的争论。还有重要的原因,蒙古回归中国,使中国离北极更近,极大的增加北京在北极事物的发言权。
三,蒙古政府及国家政策外交介绍
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四年,最多可连任一届。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并将以下问题置于自己特别权力之内予以解决: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的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的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颁布认为总统已经当选并承认其权力的法律;罢免总统职务;任免总理、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结构、成员及权力;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其成员由有选举权的蒙古国公民在普遍、自由、直接选举的法律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任期四年;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副主席从国家大呼拉尔委员中产生,任期四年。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
苏联解体后,蒙古开始奉行〃多支点〃外交政策,即在与俄罗斯、中国两大邻国发展均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重点加强与美、日、德等西方大国的交往,以获取外援发展经济。两千年蒙古议会通过的政府施政纲领规定,积极推行与民族根本利益和稳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独立、开放、多支点的外交政策。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继续坚定不移地巩固蒙古国独立、主权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从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一,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罢免总统职务,任免总理、政府成员,拥有立法权。说白了,人民说了算,可以举行全民公决的行政体系。
二,人民迫切希望发展经济。在今年,蒙古国内发生了大面积饥荒,经济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严重受挫,私有化改革遭到人民的普遍置疑,国内经济面临破产,刑事案件不断出现(蒙古一九九八年出现国内第一起刑事案件,以前从未发生过),在学生运动的推动下,直接导致亲西方的政府下台。
三,蒙古国内要求重返中国的要求不断高涨,上一次归附是清王朝是想过好日子,现在仍然是这个原因,毕竟漠寒之地封闭之地太苦了。大呼拉尔第四十三次正式提出回归中国,(见政府大内参)可见蒙古国内人民对重返中国有广泛的基础。
在看完这份情报后,葛文轩知道这是从那边带过来的情报,也可是说是目前复国军中所能找到有关蒙古方面的最完整的情报了。
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岤,葛文轩顺手拿起了另外一份情报开始认真的读了起来,他知道这份情报是介绍所谓外蒙古民族英雄乔巴山的,不过在他葛文轩的眼里,这家伙是一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就是他的出现才导致了外蒙古被苏联给分裂了出去。此时拿起文件,他漫不经心的开始看了起来:
一八九五年二月八日出生于蒙古车臣汗部的贫苦牧民家庭,幼年时当过牧童,十三岁时被送进喇嘛庙。十七岁逃出喇嘛庙到达库伦,靠搬运、打更为生,后进帝俄领事馆办的翻译学校学习。一九一四年春,因成绩优良,被送至俄国伊尔库茨克师范学院附设高级小学学习。
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乔巴山等留俄学生被蒙古召回国内。一九一九年,他在库伦组织了秘密革命小组,不久与苏赫一巴托尔领导的小组合并,筹建蒙古人民党,组织人民武装。一九二零年六月,乔巴山秘密赴苏,在伊尔库茨克红军军官学校学习。
一九二一年三月,蒙古人民党成立,乔巴山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主席团委员,担任人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解放恰克图后,乔巴山任西路革命军指挥,与苏俄红军联合作战,击败了俄国白匪军。七月,蒙古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乔巴山任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人民军政治委员。八月,任蒙古革命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至九月,人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党改名为人民革命党。乔巴山领导的特别委员会粉碎了当时窃居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军政部长丹尚企图发动政变的阴谋。一九二四年十一月,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通过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乔巴山参与了这部宪法的制订。
一九二八年四月,党央决定成立由乔巴山任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审理遭受右派打击的党员和党组织事件。同年十二月召开的大人民呼拉尔上,乔巴山当选为小呼拉尔主席团主席。
乔巴山从一九三一年起,担任政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畜牧农业部部长。一九三五年,乔巴山被任命为部长会议副主席,一九三六年兼内务部长。一九三六年被授予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一九三七年任人民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一九三七年起任部长会议主席。
一九三五年五月,日本军队侵入蒙古,乔巴山率领人民军把侵略军赶出蒙古。一九四二年他倡议建立民兵部队。一九四四年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乔巴山率领八万骑兵和机械化部队穿越戈壁沙漠,翻越兴安岭,行军一千公里,进入辽东半岛,与苏联红军联合作战,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对于此某位伟人曾经这样评价乔巴山说到:“乔巴山元帅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中给予中国人民的援助,将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六日,乔巴山因肾癌医治无效逝世。他的著作有:《蒙古人民革命简史》、《青年的立志》、《马克斯托布传》、《蒙古人民的大事》等。
看着这分有关外蒙古最高领导人的介绍,葛文轩便开始起一个问题来,那就是如果自己有天不幸抓到了这家伙,自己该怎么处理呢。不过随后转念一想,他觉得他现在考虑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过早,这是因为第一,他现在也不可能抓到这家伙。第二,就算抓到了这家伙,自己按照程序应该立即押解送到齐齐哈尔。因为这件事情属于总部头大的事情,我又何必杞人忧天,替别人担心了。
3-249重生 第二百四十九章
放下那份关于乔巴山的情报,葛文轩端起了警卫员为自己早就准备的茶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在放下杯子后,葛文轩再次拿起了一份情报认真的看了起来:
翻开中国的历史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蒙古国(外蒙古),从西汉时候起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西汉时期的匈奴部落建立〃汗国〃(首领和政府迁移不定,即首都(〃王庭〃)没有固定地点的〃行国〃)开始,其创始者冒顿就宣称他们是中国夏王朝的后裔,是中国的一部分。《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淳维,是夏后在商代的称谓,是匈奴的先祖。〃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至汉初头曼子冒顿时期,方强大起来。以后,总是由偏居东北而崛起的中国小部落民族自东而西,迭代控制中国北方广大的游牧区域,由匈奴而大幕、由大幕而鲜卑、由鲜卑而柔然、由柔然而突厥、由突厥而回纥、由回纥而辽金、由辽金而蒙古、由蒙古而鞑靼,由鞑靼而满清。最后,在满清行将结束其历史命运之时,中国北方发生了另一种变化。
历史发展到了西历二十世纪初,外蒙古地方,在国人忙着推翻帝制,进行革命之际,在沙俄政府的策划和支持下,于一九一一年十二月由部分王公僧侣宣布〃独立〃。随后,侵蒙俄罗斯军队会同外蒙叛乱武装包围驻守库伦(乌兰巴托)的清军,并勒令缴械,清军被俄罗斯军队逐出外蒙。十六日,库伦少数贵族正式宣布成立所谓的〃大蒙古国〃,并由活佛哲布尊丹巴任〃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实际上,这是俄罗斯侵略扶植的傀儡政权。一九一二年十一月,俄罗斯与外蒙古傀儡政权签订所谓的《俄蒙协约》,把外蒙古变成了俄罗斯的半殖民地。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在全国的抗议运动中,俄罗斯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议订五项《声明文件》及《声明另件》四款,中国始终没有承认外蒙古独立。一九一五年六月,卖国的北京军阀政府,与俄罗斯及外蒙古签订了关于〃外蒙自治〃的协约,俄罗斯仍然取得在外蒙古的若干特权。一九一七年后,苏联历届政府都支持外蒙古〃独立〃,一九一九年八月,苏维埃政府发表的《告蒙古人民书》甚至称〃蒙古是个自由的国家,……任何外国人都无权干涉蒙古内政。〃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活佛以请愿形式恳请中国取销自治,但他们在苏俄控制下已经不能自主。一九二一年三月,受苏俄控制的蒙古马列主义小组进行革命,并在北面成立〃临时人民政府〃,七月,苏联红军〃应邀〃占领库伦,年底占领外蒙古全境,并组织了君主立宪政府。虽然,在一九二四年五月签订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苏联仍然承认外蒙古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但是,在苏联一直控制下的外蒙古〃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是外蒙古成为除苏联以外的〃非资本主义国家〃。
一九四一年四月,斯大林与法西斯日本签订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苏日中立条约》,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我们不知道,后来中国以什么理由把斯大林作为〃四大导师〃之一!?但我们知道,正是这个被我们称为导师的人,于一九四四年强行吞并了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他把沙皇的侵略计划变成了事实;也正是这个被我们称为导师的人,一九四五年八月,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终于实现了沙皇时代就策动外蒙古独立的愿望,借国民政府承认外蒙边界现状而完成吞并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程序。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国民政府发表关于外蒙古独立的公告:“外蒙古人民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饶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也默认了外蒙古独立的既成事实。从此,中国又失去了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图就像被人重重打了一锤一样,曲线凹下,版图缩小,钺钟不存。外蒙古是我国一个从〃自治〃发展到独立为国的典型地区。
一九五零年二月,逃到台湾的国民政府,废除了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承认外蒙古独立(直至今天台湾的中华版图仍包括外蒙古)。这虽然有驾祸于人之嫌,但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可忘却、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我们以为,面对外蒙古已经独立的既成事实,并非铁板一块。德国是在二战后分裂的,其西德和民主德国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什么他们能够统一?为什么他们能够很快统一?道理很简单,国家和民族利益第一的思想使他们再次走向了统一。蒙古族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一支。我们现在已走进现代科学和文明时代,文化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也应该有所增进,不能再受外国势力影响行事。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希望不会像中国历史所一再表现的那样,分裂的政权老死不相往来,等到其中一个分裂政权强大后,再采用军事手段去实现全国统一。
与中国关系: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日,蒙古与中国建交。一九六零年五月三十一日,中蒙在乌兰巴托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同年十月十二日生效。一九六二年签订边界条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一九八九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一九九四年四月两国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巴嘎班迪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阐明二十一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方针的《中蒙联合声明》。一九九九年七月中国国家主席对蒙古进行国事访问。二零零三年六月,国家主席再次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并发表联合声明。二零零四年七月,巴嘎班迪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发表联合声明。二零零五年五月,国家副总理对蒙古国进行正式访问。看着这份从那个时空所带来的情报,葛文轩似乎开始有些觉得自己好笑,因为自己在改变历史的时候,又在创造新的历史,也许……,这时空就真如同那些架空历史的小说所说的一样:时空就如同地面的公路和铁路一样,数不胜数,只是就目前的科技来说,我们只能发现一条,而不是多条时空隧道而已。
外蒙古“公投”独立真相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背后操办
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沙俄开始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在外蒙古扩张势力,把外蒙视为它的势力范围。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虽然在一九一九年和一九二零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从中国掠夺的一切。但在外蒙古问题上,它事实上是继承了沙俄的衣钵。苏维埃俄国不想,也没有把外蒙古真正看作是中国的领土。
外蒙古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外蒙当局突然致电北京政府,要求取消“自治”,恢复前清的旧制。几年前闹独立的外蒙古封建势力难道真想要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来了吗?不是的。外蒙古本来是靠沙俄的支撑来维持其“自治”的。现在沙俄政府垮了台,外蒙的外援断绝,导致了财政困难、社会混乱,民众反对“自治”。库伦当局难以自保,只得求助于北京。于是,北洋政府的总统徐世昌顺水推舟,在十一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外蒙的“自治”,恢复旧制。
但是时隔不久,一九二一年,外蒙古又闹起了第二次“独立”。
当时北洋军阀由于直皖战争,内斗激烈,北方局势混乱。于是,各种外部势力又想浑水摸鱼。远东白俄谢米诺夫的军队在东北日本军人的支持下侵入外蒙古,二月二十一日,他们占领库伦,扶植起新的政权。外蒙古的活佛、王公们又一次宣布“独立”。接着,苏俄红军借口白俄军队入蒙,也进军库伦。七月,在红军的支持下,外蒙古成立了亲苏的新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十一月五日,外蒙古宣布成为“独立国”。同日,苏联和外蒙古订立了《苏蒙修好条约》,双方相互承认为合法政府。
北洋政府对苏俄的出兵以及随后成立的政府,虽然提出过抗议,但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外蒙古政府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在商讨对日作战问题时,斯大林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斯大林的要求得到了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同意。他们就此签订了一个秘密的协定,世称“雅尔塔协定”。斯大林所说的“现状”就是指“蒙古人民共和国”。斯大林知道这是件很烫手的事,所以提出由美国出面通知中国政府,并取得其同意。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五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奉命把雅尔塔协定的内容正式通知了蒋介石。蒋介石感到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派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蒋经国赴莫斯科谈判。转自:
一九四五年六月底至八月中旬,中苏双方在莫斯科举行多次会谈,争论激烈。斯大林几乎是以威胁的口吻对宋子文说:外蒙古必须独立。外蒙古人民“既不愿加入中国,也不愿加入苏联,只好让它独立”;如果中国不同意,苏联就不会出兵打日本。中国事实上已无力来管理外蒙,何况目前外蒙和内蒙正准备联合起来要搞大蒙古共和国,这将危及华北。宋子文据理力争,毫无结果;也曾经提出过给外蒙“高度的自治权”的主张,作为妥协,但苏方一概拒绝讨论。
这样,在严酷的既成事实面前和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无可奈何的蒋介石只得指令宋子文接受苏方条件,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三个条件下,允许外蒙古“独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宋子文、王世杰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双方关于外蒙问题的换文是这样说的:“鉴于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日本战败后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外蒙的独立”。
俄国的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在世的时曾经说,要把沙皇掠夺的亚洲土地还给亚洲人民,他承诺,当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后,蒙古将自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在列宁死后,斯大林完全背弃了列宁的诺言,他杀掉了曾经对列宁的讲话有过记载的一位国防部副部长,然后拒不承认列宁说过的话。从此在苏联再也听不到要归还蒙古的声音。苏联军队就这样还一直赖在外蒙古。一九四五年二月关于结束二战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的重要议题就是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出卖中国利益,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现状,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笔交易实际上是在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进行的。蒋介石得不到罗斯福的支持,面对斯大林的重压,在万般无奈之中,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条约中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权公投独立。这种巨大代价,终于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日本迅速宣布无条件投降,使得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行动变得毫无意义。
在伟人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蒋介石在退到台湾后,对斯大林没有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慨,并以苏联违约为由,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这就是所谓的“控苏案”。当时虽然大陆已经易手,但在联合国,中华民国仍然拥有中国的合法代表权,并且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华民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从而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承认。这就是至今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版图上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
共产党主掌中国政局后,由于当时与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在蒙古问题上,意识形态束缚了中国领导人的手脚。斯大林蛮横强硬的立场,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国家统一与社会主义大家庭之间左右为难。而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本打算与斯大林讨论黑龙江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问题,却受尽了斯大林的冷落。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也被迫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逝世,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上台后,毛泽东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解决包括蒙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归还了东北铁路的管理权。但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断然拒绝。中国大陆再次失去了收回蒙古主权的机会。中国的这次行动,很快传到了蒙古人的耳朵里。他们立即行动,在苏联的监督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随后,中国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一九八六年,邓小平与苏联谈判关系正常化时,提出了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苏联在蒙古边界的驻军。一九九二年苏联红军全部撤出蒙古。
看完这篇从情报部要来的情报后,葛文轩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情报部既然整理出这么多有关蒙古和苏联的情报,那么自己打苏联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在他看来只要自己能打胜这一战,那么自己的处分就不会太大,不过他也知道,奢望这个军长能继续赶下去似乎是在白日做梦,毕竟自己这个事情就连他自己都感觉有些太出阁了,何况是总部的那些人呢。
3-250重生 第二百五十章
就在葛文轩率领着骑兵师加部分机械化正在为即将开始的对苏做战而忙活着时候,复国军的其他作战部队也在紧张的为各自属于自己的战役而紧张的忙碌着。而此时的刚刚组建起来的东进集团正在第八师师长柳万龙的指挥下按照副总指挥姜文武所制定的行军序列朝着属于自己的作战目标而前进着。
指挥部内,因为集团参谋长程欲已经到前面处理一些事情去了,所以此时的指挥部内就只剩下了总指挥柳万龙和副总指挥姜文武了。两人彼此聊了一些闲话后,柳万龙便乘机开始向姜文武请教起有关装甲作战的一些事情来了。
见柳万龙如此的虚心好学,姜文武便从口袋里面拿出了一本小册子,然后交到柳万龙的手里,这时便听见姜文武说到:“柳总指挥,你先看下这个小册子吧,回头有不懂的我们再进行讨论。不过有一点我需要申明,那就是里面所标注的时间和所发生的事件都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所以对于这些东西,你只需要了解其大概经过就可以了,你关键是要理解人家是如何指挥部队的,这才你看这本小册子的主要目的,好了,我到下面的部队去检查下,回来我们再进行讨论吧。”说完便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朝外面走去。
而柳万龙此时则坐在了指挥部内开始认真的读起刚从姜文武手里接过来的小册子,就见上面写到:
一战中的坦克
“有一件事情非常清楚—包括坦克在内的每一种科技方法必须发展到它的潜力的极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机会限制在传统的范围内……我们继承的过去的东西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我们面对的现实面前要适当的改变。”
——derpanzertruppenlutz将军,一九三七年。
前言
二战以来爆发的冲突经常在城市中进行,正如在朝鲜和越南战争、黎巴嫩、波斯尼亚以及索马里战争中所看到的那样。本文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城市作战的增长趋势,以及它给装甲部队相应的发展和其在城市进攻和非进攻操作中的有效运输带来的暗示。
装甲作战的发展
战争史上很多军队曾经尝试着去寻求能给士兵提供更好的保护和生存的方法,以此使士兵能够在战场上长驱直入,接近并消灭敌人。我们可以在公元前三百零五年到三百零四年的文物中发现有矛投掷器和箭袋的笨重的四轮战车。马其顿王国的德米特里厄斯-波利耳塞特斯制造了命名为“攻城者”的巨大的钢铁覆盖的攻击兵器并用来进攻希腊海岛。随后,亚述人创造了可移动的挡板来保护他们的射手,而罗马帝国创造了建造在防护堡垒中的弩炮。中世纪波兰人和捷克人仍然使用金属覆盖的四轮战车进行山地作战。
这些早期的想法和试验主要集中在围攻敌人的城镇和堡垒这个普通的战略上,并没有涉及运动战。然而,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军事技术的进步使得机械枪和手榴弹用作防备武器,紧接着导致拿破仑一世步兵的灾难性失败。作为直接的响应,步兵在防御中的地位提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壕战的僵持中其作用达到顶点。为了打破西线战场上战壕和枪的控制,以英国人创造的把履带牵引车和装配在炮筒中的武器相结合的马克i型坦克为标志的现代装甲作战诞生。马克i型的后一代被平分为两段,有六英尺长的外壳空间来容纳一个班的步兵,这样第一辆装甲人员输送车产生了。
装甲部队的多种作用
尽管装甲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进攻中的迄今无法超越的战术的机动性方面,但是各国的军事首领仍不能在装甲车的重要性和它们在未来战争中的角色方面达成一致。一些国家以装甲部队作试验,但是只有德国人建立了以坦克部队为中心的综合武器部队。由坦克、机动步兵、牵引炮、工兵和侦察兵组成的综合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最有效的进攻方式,也是波兰和法国快速沦陷的关键因素所在。
二战中,随着装甲车在不同操作环境下的使用,装甲车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在一九四一年马来半岛的丛林战中,山下将军采用轻装甲步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尔温隆美尔元帅以在北美沙漠中的深度攻击(一九四二)闻名,朱可夫元帅在东线库尔斯克起伏的山间和庄稼地里粉碎了大部分的纳粹军队(一九四三)。二战中,欧洲战场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在城市地区,城市装甲作战在这时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九四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城市化程度的增加
二战以来,在城镇和城市内进行的冲突包括朝鲜和越南战争,波斯尼亚、索马里和黎巴嫩战争(在一九八二年和最近的二零零六年)。未来战争将会越来越多的以城市作战为主要形式,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快速、广泛的发展。二零零三年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居住在城市。该数值预计到二零零七年为止会超过百分之五十且到二零三零年将会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一。
第二,第二,由于军事力量的分化,一些失败的、技术力量薄弱的敌人将会寻找一个迫使它的对手在复杂、混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