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 24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名审讯人员走进来,对鬼面三说道:“不用懊恼,接下来交给我们了,你可以去隔壁试一试,或许那个邓荫男的骨头硬一些,可以满足你变态的折磨欲。”一番话让许崇智更加恐慌,幸好自己早早服软,那个鬼面三就是个魔鬼,竟然以折磨人为乐!

    “说吧,我们想知道的很简单,为什么兴中会会和许应葵勾结,中间都有什么秘辛,你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后我们保证你的性命。”

    相对于许崇智的干脆,邓荫男就难对付的多,这名兴中会元老体现出来的气节,让审讯人员觉得自己才是反派!他与许崇智不同,邓荫男是一名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人,虽然所行之事让人不齿,但信念还是有的。

    只是,在鬼面三进去后十五分钟,所有的坚持、信念都崩塌了,邓荫男真正体验了一把地域之旅——他还不想死,还不想下地狱!

    事后调查局将审讯结果交给了吕梁,很明显,孙革的兴中会,或者说兴中会中孙革代表的一些人,已经头脑发昏,从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进行革命变成了日本政府的狗腿子。很难说他们这么做是因为革命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权利欲,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吕梁彻底认清了孙革的真面目。

    临时政府很快颁发了对兴中会的取缔命令和通缉命令,并公布了孙革等人的密谋之事。在孙革接受日本政府的要求后,他就背叛了国家和民族,理应受到所有人的谴责和唾弃。

    这件事还让吕梁注意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疏忽的地方,孙革等许多革命势力的活动大部分在海外,其活动受到了海外华人的支持。在美国、檀香山、日本、东南亚,乃至欧洲、南非,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大商人、华人帮派、普通人都是他们的支持者,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原本历史中,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一大半功绩要算在海外华人头上。这让吕梁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海外华人不容忽视,起码可以让他们认清孙革等人的真面目。

    打击孙革是为了不让他继续给振国党下绊子、使阴招,不过,孙革从事革命活动多年,海外根基深厚,跟随者众多。要想实现目的,就要有详尽的计划。

    1902年8月,在福建轰轰烈烈的兴起大建设运动的时候,章台炎从日本东京归国,在广州登陆后直接奔向临时政府总理府,求见吕梁。

    “总理先生,这是蔡元培、王嘉伟、陶成章、魏兰、龚保铨,都是我在日本时的好友,皆志同道合之士,按照总理的说法,都是同志!”吕梁和众人一一握手,这些人都是光复会成立时的元老,但只有章台炎和蔡元培自己有印象。不过,现在光复会还没有成立,原本历史上要等到明年。

    “我吕梁快言快语,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大家能来广州和我见面,我很高兴,说明振国党的革命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们的革命目标一致,只是理念和行动方式上略有不同,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将革命的事业进行下去。”

    “吕总理说得对,实话说,我们几人对吕总理佩服万分。之前在日本只是听说过只言片语,后来台炎回去后仔细描述了振国党的理念、行动内容和在广东的事迹。我们还在苦苦追寻革命道路的时候,振国党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脚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让人振奋的是,振国军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更能说明革命者的能量巨大。所以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听听吕总理的教导,我们这些人应该如何继续将事业进行下去?”蔡元培说道,这些话都是出自他的真心,此时的他已经三十多岁,思想成熟,但面对满清还是有无能无力的感觉。之前许多好友加入了兴中会,但他对兴中会有些不赞同,他认为兴中会随重视武装革命,但其领导居国外为多,宣传多于力行。他主张在宣传革命之外,主要在于革命之力行及实施。

    “同志们,自从革命事业开始以来,本人还没有详细的对他人描述我所希望的革命道路,但振国党实际上按照这一条道路进行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现如今取得的成绩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条道路就是,通过发展实业,积累资金,同时在暗地里进行革命宣传和武装准备,等积攒的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找准时机开展武装起义,经过武装斗争,推翻当地的满清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继续积累,壮大自身实力,最终推翻满清的统治。这样做的好处是革命组织拥有比较好的实际基础,资金、人员、武装、宣传缺一不可。同志们,革命还是要在国内进行,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光说不练,耍嘴皮子,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以前也商量过,要在国内发展会党力量,试图拥有一定的根基,还有建立秘密机关,训练武装人员,但这些都在脑海中,还没有变成现实。那群无耻的官僚,还有满族统治者,都将成为我们刺杀的对象!”章台炎说道。在国内他已经联络了徐锡麟、秋瑾等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曾将暗杀作为推动革命的手段,风行一时。章台炎这话说出来杀气腾腾,而且众人也一副同意的样子。

    革命组织在初期都很不成熟,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毕竟,不是谁都拥有穿越者这种优势的。吕梁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人引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来。

    “暗杀只能呈一时之快,也会白白浪费我们宝贵的革命力量,现在,革命已经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广东和福建光复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声势已成,我们不需要暗杀来扩大革命的影响,现在最重要的,是继续增强革命的力量,在其他未光复地区建立革命组织,吸引有志之士的加入,渗透满清官场和军队,为以后革命力量的推进打好基础。坦白的说,我很希望能与诸位合作,共同参与到这场革命浪潮之中。”

    其实蔡元培等人来之前就已经商量好了,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一起来,几人相互看了看,之后章台炎点点头,对吕梁说道:“我们承认振国党是现阶段革命组织的领导者,愿意加入振国党并贡献我们的力量。怎么做,还请吕总理明示。”

    “太好了!我代表振国党欢迎大家的加入,具体程序会有人在之后帮你们完成。现在我就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大家。”

    “吕总理请说。”

    “我会提供大量的资金、人力支持,你们的任务就是在全国各地建立振国党的分支机构,至于分支机构的具体工作,会有详细的计划书交给大家。另外,在海外有许许多多的华人心向革命,是我们需要拉拢的对象,所以海外分支也需要建立起来。”

    第九十六章 铁路延伸

    吕梁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振国党在其他地区的力量不足,而那些人从事革命活动多年,拥有很强的根基。而且,在海外发展分支机构也是与孙革争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其实这一点吕梁没有明说,但大家心知肚明,临时政府的公告谁都看过,从此以后振国党与兴中会水火不容。但是,兴中会根本没有与振国党对抗的本钱,只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还有一点吕梁没提,那就是革命成功之后的国家体制问题。这也是吕梁刻意忽略的一点,分歧不能摆在桌上,只能暂时压制。原本历史上,兴中会与同盟会最重要的一点分歧就是帝制与共和的争执。至于吕梁,他还想不了那么多,推翻满清再说吧,但有一点,帝制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体制是封建最大的残余,必须清除,不然人们就不可能从奴性中解放出来。

    蔡、章等人在广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开始奔赴四方,训练主要是情报联系、振国党内部体制运作、分支运作等等,还有一批振国党内部人员携带大量资金一同前往。其实在各地已经有调查局的分支机构在运作,但两者的性质不同,调查局主要从事的是情报搜集。

    9月的福州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新推广的高产稻种长势喜人,这让大量的农民和地主喜笑颜开。对于地主来说,几个月前的战争着实吓人,没想到人家革命党根本和听说的不一样,不仅发放高产稻种,还招募农民兴修水利。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困扰福建多年的水灾就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是造福万民的举动啊,振国党仅凭此一点就在福建站稳了脚跟。当然,对于地主来说还有一点点不满,政府强制要求减租减息,传承几千年的老传统怎么能轻易更改,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大部分地主斗顺从了政府命令,谁让人家有枪有炮,还有高产稻种呢!不顺从的,只要停止发放高产稻种就能把他们逼死!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是大量水泥、建材工厂的建立,从广州运毕竟不如在当地生产来的简单,不仅是建材工厂,更多的新式工厂随之建立,福建人可算是开了眼。唯一的一点缺憾就是,工厂大多是广东人开的,福建当地的乡绅富商之前都跑了,没有多少资本投入到这场建设中。

    福建与广东一样,最大的矛盾就是地少人多,而且福建问题更严重。这里的地形大多是山地丘陵,耕种面积很小,武夷山脉景致宜人,但并不适合农业耕种。

    针对这个问题,临时政府拿出的办法是:通过军队扩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泥、道路、铁路、城市改造、农田改造,还有兴建大量的工厂,还有随之兴起的服务业,这几样大约容纳了福建超过三分之二的闲散劳动力。农业方面,除了高产稻种之外,临时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广东和福建消费水平随着大建设而不断提高,带来的是对经济作物需求的增大,茶叶是福建传统优质商品,水果种类繁多,都是可以扩大规模的产业。

    新兴事物让福建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铁路,这也是吕梁最重视的一个环节。铁路的延伸代表着势力的扩张,一条铁路通过之地,意味着临时政府的势力渗透到了那个地方,而且是牢牢的掌控。

    值得注意的一点,吕梁定下的铁路轨距是1520毫米的宽轨。他对前世世界流行的1435毫米的规矩腹诽不已,前世是因为实行这种规矩多年,很难更改,所以才在世界上流行。但现在不同,中国的铁路建设刚刚开始,吕梁有条件、有能力实行更加优质的宽轨。更宽的轨距意味着火车面积更大,承载的货物更多,还有一点就是,俄罗斯实行的也是这种轨距,这对以后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轨也意味着工程量的加大和资源消耗的增多,尤其是钢铁,惠州钢铁厂截止到1902年的9月,生产的大部分钢铁都用在了铁路建设上,甚至军工厂和造船厂的钢铁份额都受到了影响。为了弥补钢铁消耗的缺口,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安布雷拉公司购买了大量钢轨,运到广东和福建后成为新建铁路网的一部分。这也是安布雷拉公司最大的一项业务,这个公司在旧金山通过打火机、拉链等工厂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广州工厂也往美国出口了大量货物,这些都为购买钢轨提供了资金来源。

    有一种人对钢铁充满了狂热,他们恨不得让国家拥有几百万公里里程的铁路、几亿吨位的轮船,还有数不尽的汽车、高楼,而吕梁正是其中的一位。受制于人力,钢铁厂还不能无限制的扩建,但铁路不同,它的建造难度主要在于复杂的地形,对于人力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消耗的建材、水泥都可以从当地的工厂获得,缺少的钢材可以从美国购买废旧钢铁,所以,广东和福建的铁路里程飞快增加。

    截止到1902年的10月,计划中的广东境内各条主线路都已经开通,各条支线铁路也在加紧建设之中。而福建境内,贯穿南北的粤宁铁路正在建设之中,这条线路从潮州地区进入福建,与广东铁路主干线相连,向北一直延伸到福建与浙江边境的宁德地区。另外,从福州往北,穿过武夷山,抵达光泽县的铁路也在规划之中,这条线路的修建难度较大,预计将在三年内建成通车。

    让吕梁最关注的一条铁路,莫过于粤汉铁路。1902年的1月,美国合兴公司撤资,不愿意继续建设这条铁路,广东被乱党占领,粤汉铁路失去了继续修建的意义,朝廷干脆将这条铁路搁置。没想到另一个美国公司找到张之洞后主动提出接手这条铁路,并宣称已经于广东方面协商过,铁路修建不会受到他们的阻碍。

    张之洞不敢大意,命人仔细调查一番,果然有所发现,那个安布雷拉公司与吕梁关系密切,用穿一条裤子来说都不为过。粤汉铁路继续修建,其实就是吕梁的愿望。虽然朝廷不许,但张之洞并不打算放弃,谁都知道这条铁路建成后对湖南和湖北的拉动作用。经过一番运作,张之洞将这条铁路改成民间集资的方式,安布雷拉公司也成立了广兴铁路公司,并在张之洞的指点下到朝廷里上下打点,民间也以请愿的方式请求朝廷通过修建粤汉铁路。

    1902年3月,在金钱攻势下,朝廷通过了继续修建粤汉铁路的章程,在上层看来,这条铁路修建完成后正好是北洋新军整编训练完毕的时候,用来调兵攻打广东最适合不过了。粤汉铁路广东段已经铺完,武汉至郴州段也已修建了三分之一,按照广兴铁路公司的计划,剩下的将在一年内修建完成。

    张之洞对朝廷的打算嗤之以鼻,到时候还不知道是方便那一边呢。现在南方战战兢兢,生怕乱党头脑一发热就打过来,到时候就有朝廷的好看!

    随着不断释放善意,和双方合作的加深,张之洞与吕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湖北湖南有大批商人在广东经商,运输那边的商品到两湖贩卖,两湖的许多地区也有广东商人开厂,甚至武汉城内都出现了广东的新玩意——超市。张之洞自持身份,没有去那里逛过,但自己家族的子弟和女眷整天在那里逛游,他不知道那个超市到底有什么妙处,竟然能吸引了大半个武汉的关注!

    即使如此,张之洞还是存有疑虑,他不是对朝廷死忠之人,甚至可以说满清大半督抚都不是死忠之人,当然,愿意为满清殉葬的汉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刘坤一、丁振泽等封疆大吏,但张之洞绝不是其中一员。甚至他的许多作为都是在挑战朝廷的底线,比如与吕梁眉来眼去,朝廷早就对张之洞非常不满,只是顾忌着他的新军第八镇,如果北洋新军整编完成,估计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张之洞。

    形势并不复杂,张之洞看得很清楚,他的顾虑在于吕梁的态度,对于自己这种满清的封疆大吏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前张之洞还把吕梁当成一个年轻的后生,想要提携一把,没想到人家在短时间内就打下来这么大的家业,甚至让整个朝廷都束手无策。现在他已经将两者放在了相等的位置上,但要让他加入吕梁的革命党,他还放不下。再说,二人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谁也不知道对方真正的想法,这是他最大的顾虑。

    第九十七章 破冰

    张之洞的矛盾还体现在他手下的两大幕僚,辜鸿铭和赵凤昌的争论中。辜鸿铭此人算是一个传奇人物,精通西学、国学,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皇派、满族统治者的殉道者,虽然致力于发展洋务、维护弘扬中国文化。而赵凤昌此人也是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东南互保就是他与盛宣怀、张骞等人一力促成的,当时张之洞犹豫不决,赵凤昌竟然假造圣旨,使张之洞最终下定决心。

    两人都是崇尚洋务之人,但对革命者的态度不尽相同。他们在张之洞面前多次争论,一个怒斥振国党为匪类,不得善终;另一个称国运衰落,振国党有大气运,可以尝试着接触一下。

    张之洞的两位幕僚之间的争论在一些隐蔽的圈子里流传,被某人得知后发现,这正是实现振国党与张之洞之间破冰之旅的关键所在!

    蔡元培主持国内振国党分支机构的组建、联络等工作,而武汉成为他工作的重心之一。张之洞那是满清重臣,对振国党并不持有敌视态度,而且双方多有民间合作。如果能将张之洞拉入革命队伍,那对革命事业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甚至能兵不血刃,拿下地处中国中心的武汉、两湖!

    此事并不容易,张之洞此人镇压过太平军、义和团,看上去对满清忠心耿耿。态度不明的情况下,蔡元培不得不先从他身边的人入手,而关于辜鸿铭和赵凤昌的流言,促使蔡元培向赵府递上了拜会帖子。

    拜帖是以翰林院编修、广东蔡元培的名义送过去的,这也是事实,蔡元培二十五岁被点翰林院编修,文化人之间的交流,这种称呼更合适。担吸引赵凤昌的,却是广东两个字。蔡元培这个名字自己陌生的很,但来自广东,那就不得了了,谁知道他是个文人,还是个乱党?经过打探,发现此人曾在上海组织创办中国教育会,任会长。难道是有关新式教育的事情?那就见一见吧!

    “晚辈蔡元培,见过竹君兄。”竹君是赵凤昌的字,两人相差十二岁,称兄也说得过去,不以官职相称,也是为了显得亲近。

    两人客套一番,蔡元培主动开口道:“这次冒昧拜访,是想向竹君兄请教兴办新式教育的事情。竹君兄在张香帅下主事多年,两广、两江、两湖都有竹君兄兴办新式教育留下的足迹,可以说丰功伟绩、功在千秋。”

    “我听说你在上海办了一个中国教育会,看来元培也是同道中人,以前的事情不必多说。新式教育在于开启民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兴办新式学校,开支巨大,这需要官府做后盾,元培若想在教育上做出一番事业,不如到两湖来做事。香帅对于人才求之不得。”两人都在互相试探,也知道谈话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核心。

    “多谢竹君兄的赏识,晚辈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开启民智、唤醒国人,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就像竹君兄说的,教育必须通过官府才能开展下去。所以,本人现在在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做事。”

    “哦,最发达,我怎么没听说过?”赵凤昌心里隐约知道了那是什么地方,暗道肉戏要来了,这蔡元培肯定不是简单的人物,起码要与乱党扯上不少关系。

    “竹君兄,那里不仅是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洋务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可以说,那里就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是人们生活最富足的地区。甚至就连日本都找不到比那里更优秀的地方。”

    “元培说的可是两湖?据我所知,香帅经营两湖多年,致力于洋务事业,叠桥铺路、兴办教育,汉阳铁厂赫赫有名,抬望眼,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了。”

    “竹君兄,明人不说暗话,如果竹君兄到广东看一看,走一走,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那里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制度,每一个到达学龄的儿童,都必须进入学校学习,这是法律规定的条文,不得违背,而且直到初中毕业,所有的学费都有政府负担。那里的新式工厂有四千多家,产品行销海内外,以至于日本都觊觎这些工厂而发动侵略战争。那里的铁路里程超过两千公里,还在以恐怖的速度增加着。那里的洋灰路铺遍了辖内所有的乡镇,现在正在向农村进发。那里的人们出行大多使用自行车这种新式交通工具,农民收获高产水稻、工人从工厂领取工资,生活平静而富足。那里崇尚人人生而平等,保证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那里官员廉洁,最强力的政府机关是税务局和廉政公署。”

    “竹君兄,那里正是振国党所在的广东,现在还要加上一个福建,本人正是广东临时政府的官员!”

    赵凤昌端着茶杯不动声色,眯着眼看了一会蔡元培后说道:“元培胆子不小,身为乱党竟然孤身一人到这朝廷辖区,不怕把你抓起来吗?”。

    “竹君兄,你我都知道朝廷气数已尽,国运已经转移到了南方,能够承担振兴国家命运的,只有振国党,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全体国人的愿望。自从击败日本侵略者后,所有人都能看清,到底是振国党还是满清朝廷能救中国!为了革命事业,我愿意作出牺牲,但身为汉人,一个有抱负的汉人,一个希望拯救国家的汉人,您会怎么做?”

    “这么说元培这次来是想做一个说客,想让我到广东去吗?”。

    “呵呵,竹君兄说笑了,振国党胸怀天下,想要的,可不仅仅是竹君兄一人啊!晚辈自认还没有苏秦、张仪之才,说客不敢当,您可以把我当成一个信使,一个广东与两湖交流的信使。”

    “元培先回吧,此事我不能给你什么回复。”

    “晚辈告辞,我会一直呆在广东会馆,有什么事就到那里找我。”蔡元培也知道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靠嘴皮子,一天就搞定多少有些玄幻,他不着急,这件事,关键要看张之洞的态度。广东方面已经释放出自己的善意,现在就看张之洞如何接招了。

    蔡元培走后赵凤昌不敢怠慢,马上到张之洞那里陈述此事。为了保密,张之洞并没有召集所有的幕僚商量,甚至辜鸿铭都没有过来,只有他们两人密议。

    “老夫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深受皇恩,振国党毕竟是乱党,他们叫嚣着推翻满清,这已经与朝廷水火不容。之前两湖与广东多有民间交往,我也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封锁边境,更没有加入剿匪联盟,这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大程度,没想到振国党还想拉我下水!”

    “香帅,那我就不再联络那个蔡元培?”

    “不,你可以继续与他联络,最好能打探出吕梁真实的态度,没有对我们这些朝廷官吏的交代,我们是不可能加入他们一方的。”说白了就是利益要求,张之洞现在位居人臣顶峰,凭什么冒着巨大的风险加入革命党一方?

    蔡元培发回电报时已经是1902年的10月底,吕梁将其暂时放在一边,张之洞需要争取,但不急在一时。现在有更重有的事情需要吕梁关注,随着南方督抚剿匪联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情报反馈到吕梁这里,那八个省将广东和福建团团围住,他们现在已经联合起来,如果让他们编练新军完成,对临时政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好消息是,在福建组建的陆军第四军基本编练完成,经过五个多月的整编,征兵、划分编制、建设军营和训练场、新兵训练、分配武器装备等等一系列程序下来,五个月时间可以说是神速。这要得益于振国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丰厚军资的吸引,还有工程建设能力。

    第四军的战斗力不能与那三个军相比,受制于钢铁产量和军工产量,第四军只有一个师完成了标准化装备,另外两个师暂时使用缴获的日军武器和满清军队武器进行训练。更不用说火炮、卡车等标准化装备,第三军尚未完成卡车和吉普车的装备,更别说第四军了。

    即便如此,第四军四万多人也对江西、浙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那里的新军整编速度更慢。四个军十五万人聚集在广东和福建,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为了打破被包围的战略局势,继续扩大振国党的占领范围,扩大革命的影响力,吕梁决定出动出击。

    第九十八章 山地旅

    总参根据吕梁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第四军主力放置在福建宁德和南平地区,防范浙江和江西的威胁,第三军第一师在韶关,防范湖南和江西方向,第三军第二师和第三师作为总预备队,放置在广州和惠州。这些是防守兵力。

    第一军第一师在湛江待命,其目标是海南岛。剩下的两个师和第二军全军将作为主要进攻力量,布置在广东和广西的边境地区。这次作战的主要目标,正是海南岛和广西省。光复海南是既定计划,之前因为船只较少,登陆能力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对海南下手。这次作战就当成是一次登陆作战演练,湛江造船厂、汕头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现在已经能够制造万吨级以下的各种民用船只,足以满足现在的货物运输需求。

    至于更加广阔的南海众岛屿,现在海军实力有限,还不到时候。那些岛屿打下来容易,但防守和补给困难,并不适合现在攻略。其实吕梁的目光看得更远,不仅仅是南海岛屿,更多的土地也在他的攻略计划当中。

    广西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次进攻将减少卡车的使用,还有超过100毫米口径火炮的携带,军队只使用口径较小、容易携带的步兵炮和迫击炮。按照总参估计,这次作战最大的困难其实并不在前线,而在于后勤运输。

    陆军使用的武器对子弹的需求巨大,军工厂有三分之二的产能用于子弹生产,供平时训练消耗,后勤仓库中库存的弹药不多,高强度的训练让弹药的消耗速度惊人,不下于小规模的战斗。即将展开的广西战役对军工厂的产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另外,广西糟糕的交通条件更让后勤部门揪心,调查局和特战大队深入广西各个角落,绘制出精确详尽的地图,得到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道路都是狭窄的泥土路,在高山、峡谷、盆地之间。南边还好一点,大都是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和冲积三角洲,虽然泥泞,但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北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云贵高原、十万大山,部队的行进、作战将接受严峻的考验。

    为了应对广西北边的山地地形,还有不久后就会发生的云贵战役、四川战役等等,陆军总参决定成立专门的山地作战部队。山地旅共三个,独立于各个军之外,总参直属。从各个军中挑选来自山区的士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配发的武器装备也是有利于山地作战的轻型兵器,没有大口径的火炮。

    每个山地旅有三个步兵营,还有旅属火力营、工兵营、辎重营等,共7500人。这三个山地旅将全部用于广西北部山区作战。

    计划制定后相应的战争准备工作立刻开展,战争机器再次启动。在强大的宣传机器全力开动下,广东和福建两省民众爆发出强大的革命热情,甚至传出了统一全国的呼声。这并不奇怪,他们不全是心向革命的有志青年,其中大部分是普通人。这些人都是被利益吸引到革命事业之中的,农民会因为战争导致农产品销售剧增而获益,工人会因为工厂开工而获益,服务行业的人会因为商品销售增加而获益,资产阶级因为新市场和资源的开拓获益。只有利益,才能吸引最广泛的民众参与到革命大潮之中,这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相对于热情的民众,乐非并不显得太高兴。见识了战争残酷的他知道,战斗,就意味着伤亡,意味着身边的战友会离自己而去,或者自己死在战场之上。枪林弹雨,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会不会继续活着。

    为了能让战友活着回来,乐非疯狂的吸收着战争知识,也疯狂的训练着三连的士兵。几个月前,乐非被抽调担任新组建的陆军第一山地旅第一步兵营第三连连长,并接受了长达两个月的军事进修。从军不到三年,就成为一个中尉连长,不到二十四岁的年纪,可以说前途无量。这要归功于陆军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军事学院的学员人数太少、尚未毕业,陆军已经扩大的军事学院的规模和招生人数,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大量接受了文化学习,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低级军官被火线提拔,乐非也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第三连大部分士兵都是从各军抽调的老兵,也都经历过战争,这让乐非省不少心。训练紧张而有序,例行的体能训练不可或缺,每天一万米是家常便饭,但更多的是战术训练和射击训练。位于广东北部山区的训练场就设在一个大山中,这里与广西的地形类似,高强度的射击训练也不会影响民众的生活。

    “集合!三连集合!”早饭后乐非在食堂外大喊,很快,训练有素的士兵们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目标,靶场,左转弯齐步走!”射击训练是最重的科目,乐非已经感觉麻木了,射击时只是机械性的扣动扳机,瞄准时间很短,但准确性很高。这是军队最大的要求,每天一个士兵五百多发子弹的训练量足以让他们感觉到麻木,并由此训练处枪感。

    董大山的感觉与乐非不同,操作机枪时他从来都感觉不到枯燥,现在的他,甚至可以提着轻机枪的把手,打出步枪的精度!董大山和乐非一起到了山地旅,担任三连一排的排长。他是山地一旅有名的机枪射手,曾经在山地一旅中担任机枪教官。此时的他正带领三连的机枪手进行射击训练,相比步枪射击训练场,这里的枪声更加密集,也更能调动董大山的高昂情绪。

    相比之下,姜茂盛所在的狙击手训练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要训练枪法,还有作为一个狙击手所必备的所有技能。潜伏、渗透、寻找目标等等,他们往往在山中伪装后一潜伏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还要和步兵兄弟进行实战演练。在这里,姜茂盛的狙击才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射击训练后三连的训练不得不暂时中止,因为一个大人物要来视察。这个人正是吕梁,山地旅事关广西战役、乃至今后作战的成败,让他不能不关心。

    从军营到军需处,再到训练场,吕梁在山地一旅旅长吕备的陪同下仔细视察每一个角落。山地一旅已经组建并训练了三个多月,视察结果让吕梁满意,看来山地旅做好了作战准备,这意味着陆军的战争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对广西的作战迫在眉睫。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