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 36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办法,吃了好几天草药都不见好,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就是最大的悲剧。一人生病,全家受灾。

    “小兔崽子,整天在外边疯个啥?”找到两个孩子沈洪建动手打了起来,两个孩子被满怀心事的老爹打得哇哇直叫。

    一个中年人快速冲过来将沈洪建拉开,这是沈家玉村的村长沈洪海,沈洪海在村子里素有威望,还识字,也是个小地主,沈洪建就是他的佃户,对于地主老爷沈洪建还是比较尊敬的。

    “洪建,打孩子干啥,有你这么打的吗,打坏了咋办!”沈洪建蹲在地上不吱声,听着地主老爷的教训,竟然哭了起来,渐渐地哭声越来越大,四周的乡亲们也围了过来。

    “咋回事啊,洪建,咋哭了呢?”沈洪海问道。

    “老爷,你不知道啊?洪建家的生病了,躺在床上好几天没爬起来,怕是不行了。”一个热心人替沈洪建说道。

    “真的啊,我这几天没在村里,忙着办厂的事情,咋,洪建,有病看病,哭个什么劲,别像个娘们似地!”

    “老爷啊,这日子难过啊!”洪建还是哭哭啼啼的,哽咽着对沈洪海说道。

    “有啥难过得!地里的租子不是给你减了吗,还不到三成,家里还是困难的话我借给你,不算利息,咋样?”沈洪海的话让沈洪建抬起头,家里可不就是缺钱吗,借高利贷的话从此以后就别想还上,还得卖儿卖女,这种事太常见了,所以沈洪建才哭的。

    沈洪海也不是大善人,当初放高利贷的事情也没少干,当地主的哪家不这么做?不过,自从革命以来,做这种事的越来越少,政府不允许,处理的地主也有好多家了。

    “是真的啊,老爷,真的不要利息?”周围的人都很诧异,啥时候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该吃素啦,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正好,老爷我在这里宣布一些事情,沈洪建,你好好听着,对你有大好处!咱们村,包括苏州所有的地方,也后都不准发放高利贷。还有,老爷我明天到镇种子站领取高产稻种,高产稻种懂不,那种东西一亩地能打九百斤稻谷,到时候还愁吃穿?这可是革命政府的恩德,是大总理吕梁先生的恩德,都给我记住了!另外,老爷我在镇子里开了一家制衣厂,家里有闲散劳动力的,可以到那里打工,每个月都有十五华元的工资,管吃管住!还有,镇子附近的修路工地上也招人,工资不低,愿意卖苦力的可以去那里做工。修水渠的工地也招人,这么多地方,还怕赚不到钱?”

    沈洪海的话让众人一阵骚动,等众人稍稍平息,沈洪海接着说道:“洪建,镇里新开了一个医务所,洋医洋药,兴许可以给你老婆治好病,到我那里领点钱,明天就带她去看病,知道不,借的钱等收租子的时候从那里边扣!”

    众人散去,沈洪海的话让村里许多家庭发生了改变,众人知道了革命政府,这里再也不是满清朝廷当家,兴许日子会好过一点?

    “老婆,咱家有救了!”沈洪建领着两个孩子回到家,对病榻上的老婆喊道,却发现她正挣扎着将一条麻绳挂上房梁。

    好歹回来的及时,没有发生惨剧,将洪海老爷的话这么一说,马凤英也感觉有了希望,晚上竟然吃了不少东西。第二天,沈洪海果然没有食言,还让家里的骡子驮着马凤英去镇上看病。到了镇上一打听,医务所就在镇中心,过去一看,几十个人排着队,都是附近的村民。

    到了上午十点多才轮到马凤英,人家医生检查一遍,听诊器放在了老婆的胸口上,洪建见其他病人都是这么看的,自己也不好意思阻止。直到马凤英满脸通红,这名年轻的医生才收回听诊器,又询问了一下病情,给开了点药,嘱咐好怎么吃、吃几天、几时回来复查,就算看完病了,之后一算账,花了还不到两元!

    半信半疑的夫妇二人回到家里,按照医嘱吃过药后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感觉好了不少,第三天就能下地做饭,第四天就可以下地干活了!从此之后夫妇二人逢人便说医务所的人是活菩萨,洪海大老爷是大善人。地里的活计不多,领了高产稻种种下去后洪建去了修路的工地干活,农忙时节回来干地里的活。等几亩地一收,竟然真像洪海老爷说的那样高产,而且口感很好,再加上地租减了、工地上的工资,这一家竟然慢慢的走向了小康之路!

    不仅自己家,整个村子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穷苦百姓们做工的做工、种田的种田,还有一些养殖牲畜,脑子活的出去经商。村里有了钱,集资修路的事情也被集体通过。政府出了一部分,村里拿出一部分,洪海家拿出一部分,一条通往镇子的水泥路被修好。这条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交通方便,更像是通往崭新生活的道路。

    当初马凤英的病其实就是血吸虫病,这种病普遍存在于长江以南各个地区,受感染人口超过一亿人。许多地区的农村因为这种病田地荒芜、家破人亡,一点都不夸张。革命政府将治理血吸虫病当做重点工作,第一步就是在各镇建立医务所,医治得病的群众。第二步则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卫生运动,对于粪便、积肥、臭水池、垃圾堆等集中整治,宣传卫生的生活习惯,强调卫生和血吸虫病的关系。第三步是消灭钉螺等传染血吸虫病的载体。

    经过治理,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很容易就会被感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直到消灭这种病症才会停止。

    通过治理血吸虫病,新农村运动得到普及,发展经济、宣传卫生、建立小学、普及教育等等让农村状况得到很大的改观。农村是目前最关键的行政单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这里的改变意味着国家的改变。

    即使有强力的外挂,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也不是几年就可以走完的,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吕梁会将精力放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比如造船、钢铁、汽车、化工、军工等,但是这些产业的性质注定了他们曲高和寡。关键的,还是要靠民间力量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好在,这里并不缺乏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需要积累的资本,除了地主家地窖中的存银,还有海底采矿车提供的金银、海底沉船上打捞的财富。雄厚的资金使得吕梁可以放手推进工业化,而且加快发展的脚步。另外,这里拥有让世界都羡慕的充足劳动力,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让他们接受一定的培训后成为了最好的工人,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成本低廉。

    第一百四十章 海军强国

    上架第一更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是城镇化,无数的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南方、乃至目前的中国拥有几乎可以浪费的劳动人口,而流水线作业又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这些以年轻人为主的工人群体虽然不识字,但接受新事物快,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符合工厂的需求。

    更何况,不论是在工厂、车间、军队还是学校,哪里都有识字班、文化培训班等免费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每时每刻都挤满了人,大至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小至十七八岁的青年——更小的孩子必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进入学校学习,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纷纷主动参加文化学习。金钱是他们最好的动力,当然,也有人安于现状,找点工资少很多的苦力活干,这就会逐渐演变成差距。新社会不是没有提供上升的空间,反而到处都是机会,只是那些人没有把握住罢了。

    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来说,他们减少了学习新文化知识的时间,更容易获得机会。可惜,经过统计,大约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文化人选择了报考革命政府的公务员考试,百分之十七选择了到各种学校任教,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选择了到工厂。算起来,还是在工厂里的薪水最高,但他们认为在工厂里工作是会受到鄙视的。

    革命政府已经尽最大的可能强化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从工资、医疗、学习环境到住房,但传统观念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传统知识分子愿意融入到新社会的,与沉默不语、对新社会怀恨在心的比起来,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

    所以吕梁更喜欢自己培养起来的文化阶层。传统文人继承了太多的垃圾,冥顽不化,要想对他们进行改造,那样的工程量太大,吕梁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耐心。再说,那些文人也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么重要。

    因此,普及教育成为了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1904年,教育部门获得的拨款占到了财政开支的六分之一。新光复地区一片空白,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勾勒,教育能获得六分之一的拨款,足见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事实证明,最大的支持就是金钱。有了充足的拨款,教育事业在南方新光复地区遍地开花。尤其是总理夫人吴月重新回到教育部门,担任教育部部长之后,革命政府对教育部门的请求从来是来者不拒、一点都不打折扣,这让其他部门羡慕不已。

    其实现阶段,文化水平最高的一群人就在军队中。所有的士兵都经过了文化学习,没有通过考核的士兵一律辞退,这样的单票否决制让所有的士兵都拥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不仅仅是识字。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等,都需要他们不间断的学习。数学有利于士兵战斗素质的提高。历史让士兵们明白国家落后的根源,地理让士兵们不再对外面的世界一片盲目,政治让士兵们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些学习最终使他们拥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士兵战斗力是最强的。

    有了思想武装,士兵们还需要先进的作战装备,一项强调火力优先的振****。从不吝啬为士兵们装备最强大的步兵火力,而且也有能力提供这些装备弹药。因此,当海军陆战队司令吕登拿到武器装备接收表的时候,勃然大怒也就可以理解了。

    基因人很少发怒,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脾气。情绪的宣泄需要机会。自海军陆战队组建以来,一直都是振国军中的边缘角色,不过,振****里的边缘角色并不少,海军、陆战队、空军,都没有在历次战斗中发挥多大的作用。服从战略需要一直是基因人长官们安抚下属的说辞,在陆战队,都知道海军老大哥都没有买卖干,自己就不要叫屈了。

    事情从1904年初开始有了转机,按照总参的命令,海军陆战队将从一个旅扩张至一个军三个陆战师,总计四万五千人的部队。这让海军欣喜若狂,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这说明接下来的战争将重点放在登陆作战上,理所当然的也会有海军的用武之地。

    普通军官和士兵不知道上层战略,那些基因人军官们心里清楚得很,下一个阶段的战斗是针对日本,所以现在才扩充陆战队已经算晚的了。让吕登生气的是,扩充后的陆战队使用的全部都是从沿海沿江地区招募的、会水的新兵,要知道陆军新部队组建的时候都会从老部队抽调士兵军官充实到新部队里,以便更快的形成战斗力,这么对陆战队,多少有些厚此薄彼吧!陆战队的作战任务比较特殊,对士兵有一定的要求,好吧,这也算一个理由,说得过去,吕登也愿意自己培养人才,再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一定能将这些新兵训练成优秀的士兵。但为什么提供给陆战队的装备差这么多?

    士兵的招募非常顺利,有水性的普通人多得是,而且参军是现在最光荣的一件事,军人的薪水也很高。到1904年3月初的时候,陆战队就完成了士兵的招募,接下来就是开展训练。总参总装备部为陆战队提供了步枪、机枪等轻武器,但只有两万多件,根本无法满足目前的训练需求,而且子弹还有缺口,重火力装备更是一件没有,这让吕登着急上火,训练时间本来就不足,陆战队面临的战斗任务也很重,怎么能在这个关口上缺斤少两呢!

    官司打到了吕梁这里,总装备部也很无奈,他们的理由是,目前不仅仅是海军陆战队,陆军也在扩军。按照总参的要求,在1904年陆军将继续扩充两个军,形成九个军三个集团军,共43万人的规模,这样对于装备的需求非常大。目前,总装备部下辖的军工厂,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扩军需求,产能的扩充需要时间,工人的培养需要时间,钢铁的产量也需要时间,再加上目前消耗资源最多的海军,其余军种不得不受点委屈。

    这是事实,吕梁也很清楚,这也是他现在竭尽全力在做的事情。增开新的工厂、增设新的生产线,这些事几乎让吕梁崩溃。现在单单士兵的训练就让军工厂的弹药生产线不停运转,军火库里没有几颗弹药储存,一旦遇到战事,有没有子弹开打还是个问题。

    强调火力就意味着海量的弹药消耗,但这一条不容更改,这是吕梁最大的底气,他不能用人的意志和生命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广东地区的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要想扩大产能,就得把目光投向其他新光复省份。事实上大规模的建设已经铺开,尤其是武汉地区,已经成为第二个重工业基地,按照预计,在1904年的七月份,新建工厂和生产线差不多就可以投入运行,到9月份应该就可以弥补产能的不足,提供更多的装备和弹药。

    在此之前,不得不有所侧重。陆军已经有成熟的作战部队,对于新部队的需求不是那么急迫,所以吕梁将重心放在了陆战队和海军上面,他们才是下一个阶段作战的重点。

    吕登满意而归,他得到了首长的承诺,海军陆战队将拥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弹药,要求是必须在1905年初形成战斗力,并能够击败一切敌人!可以想象,陆战队的新兵将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经受怎样惨无人道的训练。

    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产能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军,近一段时间,大部分的资源被投入到了海军上面。前几年造成的海军亏空,吕梁打算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全部补上,从战舰,到运输船,造船厂开始了爆发的关键一年。

    海军的亏空主要体现在军舰建造不足上,但是,基础已经打得非常牢固,当初长远计划的制定使得现在的爆发成为了现实。这个基础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之上,包括水兵、造船工人和中下级军官。

    通过现有军舰训练水手,一岗双员、甚至三员,轮流上岗,这些举措让水手们经受了痛苦的战舰生活环境,换来的是海军充足的熟练水手,四万多名熟练水兵枕戈待旦,只等新战舰下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海军学院也为海军提供了一千多名成熟军官,这些人经过了近三年的学习,不时上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说与纵横大海几百年的列强海军相比,但拥有先进兵器、先进教育的他们不会在任何国家的海军面前露怯。(未完待续。)

    ps:读者给力、编辑开恩,终于上架!之后,早中晚各一更,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第一百四十一章 超级战列舰

    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事进展

    上架第三更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会让民族情感左右自己的决策,吕梁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甚至称不上一个政治家,在许多事情上反而显得很幼稚。一般被政客用作工具的民族情感,成为左右吕梁决定的重要因素,但吕梁不后悔,民族情感是推动吕梁做这番事业的主要推动力。

    其实从利益上说,吕梁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并不冲突。剿灭日本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吕梁的私人情感,在远东这片狭小的地方,无法容纳两个强国共存,两国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所谓的一衣带水的邻邦,更意味着冲突的产生和激化。

    这就是吕梁为什么不顾客观条件的不足,一意孤行的推进北伐的原因,特别是在北伐过程中多次触犯列强的利益,置满清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于不顾,甚至不惜击沉列强军舰、包围租借地,这些走钢丝的行为很容易引起擦枪走火。他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以拿出充足的力量应对那场战争,欧洲列强远隔千山万水,就算是武装干涉,也不会拿出太大的地面力量,要完全征服华夏这样一个文化统一的、人口众多的、地域辽阔的国家,对于欧洲那些国家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华夏真正迫在眉睫的威胁,就是日本,只有除掉它才能说其他。

    不仅仅是吕梁,日俄战争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也让近段时间以来太过瞩目的革命政府喘口气,列强已经无暇关注这个小小的地方政府了,也许在它们看来只要抽出一点点的力量。就可以将这个政权绞杀,以前只是让他钻了空子!

    对于日俄战争,吕梁关注的不仅是战争的影响和给自己的机会,还有战争的进程,吕梁要时刻掌握到战争进行到哪一步,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钢铁基地确实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不过,记载的历史与真正的史实是存在出入的,何况现在因为自己的影响不知道对现实产生多大的偏移,这更需要掌握实际情况。

    负责获取战争情报的,除了散布在日本、俄国、台湾、朝鲜、东北的调查局特工之外,还有海军的潜艇大队。二者的情报相互验证,为吕梁和总参提供最完整和准确的情报参考。

    旅顺盛昌隆超市是这里的明星店铺,自从南方兴起了超市这个事物后,由广东商人和当地人合办的超市就在全国各地铺开。来自南方工厂的商品铺满了超市里的货架,推着小车自由选购,商品琳琅满目,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购物欲望。而且这里面的装修大部分采用了来自南方建材公司的产品,明亮而前卫,再加上漂亮的导购小姐,每一地的超市都吸引了大量的顾客,盛昌隆也不例外。

    这家超市不仅吸引了当地人。还是旅顺俄国人最大的供货商,日用百货产品是俄国人最喜欢的商品。他们购买量巨大,有些俄国军官当起了中间商,从超市大量订购,再发往国内高价销售。如果说日用百货最受俄国人欢迎,那么水泥则是当地俄国人需求量最大的产品,原本需要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来的水泥。是构建要塞重要的资源之一,不可或缺,现在有了新的渠道,而且相对于从国内运输价格便宜太多,量还大。于是,旅顺对于南方水泥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尽的,来多少要多少,除了旅顺,东北的沈阳、辽阳,甚至海参崴都需要构筑工事,准备战争。

    当然,如此大的买卖肯定有相当强硬的后台,包括总督、驻军上层在内的俄国人都会从超市的利润中分得一部分,可以说,盛昌隆超市百分之八十的利润都被他们拿走,这还不包括税务部分。

    世道艰难,再困难这买卖还得进行下去,因为,这家超市正是调查局的分支,负责搜集关于旅顺俄国驻军和日俄战争的情报。得到总部的消息后,超市遣散了大部分当地雇员,并停止了这里与南方的运输往来,对外的理由是资金断裂,暂停营业,只是情报负责人、超市老板王军知道,最重要的任务即将到来。

    旅顺驻军和舰队的情况已经全部摸清,现在就等日军前来,准确的战争爆发时间和战斗规模、经过、结果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回总部。港口附近的盛昌隆货栈和仓库并没有被禁止进入,这为情报员观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注意,一艘英国汽船进入港口,在这个紧张的时刻,除了俄国人自己之外,没有谁不知道战争迫在眉睫,这艘英国汽船在这个关口进来一定别有目的。有没有记录汽船进港的时间?”港口一处货仓内,王军正带着两名手下在此观察,放在大箱子里的发报机时刻准备发出最新的情报。

    “放心吧老大,我也是受过总局五个月培训的,知道该干什么!”王军的副手是一名刚刚十九岁的年轻人周世杰,和上司说话从不注意语气,但确实非常聪明,许多事情一点就透,是个干特工的好材料!

    这艘英国汽船确实是别有用心,它来是为了带走日本驻旅顺领事,撤侨行动意味着什么?就连初出茅庐的周世杰都知道,可惜旅顺的俄国人再次等闲视之。

    针对旅顺的偷袭马上开始,这实际上是两国争夺制海权的行动。守候在旅顺外海海平面以下的,是一艘潜艇。海狼级虎鲨号是这一级的第十三艘,艇长吕战正盯着潜望镜观察者附近的海面,这里是进入旅顺外港的必经之路,日本联合舰队一定会从此经过。

    1904年2月6日,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奉日本天皇的命令开赴黄海,分别攻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济物浦)的俄舰。俄军麻痹大意,被日本的外交欺骗搞得晕头转向,当然也不排除俄国人自己伏特加喝的太多。俄太平洋分舰队参谋长威特赫夫特将军叫嚣“战争打不起来”,上层这么认为,更别说下层官兵了。俄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不冻港旅顺,俄方在这里制定的要塞防御计划原本要到1909年才完工,舰队驻扎在此很少出海训练,在这个关键时刻,舰队仍执行“平时规定”,夜间不打开防雷网,却以军舰上的探照灯将内港的入口照得通明。总督阿列克赛耶夫知道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但没有采取任何应变措施。可以说沙俄的庞大徒有其表,内部已经烂成一锅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弱小的日本会在这场与庞然大物的对决中胜出。

    2月8日午夜,虎鲨号再次潜入水下,潜艇并不是一直呆在水面以下的,像虎鲨号这样的二战水平的潜艇,在行进途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面航行,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或需要战斗时才潜入水下。尽管并不先进,相对来说,潜艇还是此时最好的侦察工具,此时的海军官兵,还不会刻意需找水面以下的危险(鱼雷除外),也没有很好的对付潜艇的手段。

    “夜间可视情况非常糟糕,什么都看不到,怎么观察战斗?”艇长吕战收上潜望镜后对自己的大幅抱怨道。

    “要不要再往外移动一下,现在我们的位置离主航道并不远,如果联合舰队突然出现,在距离很近加上探照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现埋伏在水底的我们。”

    “嗯,离这里远一点,我们的任务不是参与战斗,而是确认战斗爆发的时间和结果,不需要冒险!”吕战决定道。外海方向什么都看不到,即使是巍峨耸立的战舰,也会被波浪和夜色挡住。倒是旅顺港内,灯火通明,真是愚蠢透顶的俄国人!

    “发现日本舰队,是驱击舰,有三支小队!”通过潜望镜,吕战完整的目睹了战争爆发的经过。

    三只驱击舰小队迅速的靠近了旅顺港,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的帮助下,日舰盯住了在旅顺外港、没有任何防护的俄舰,在近距离上发射了16枚鱼雷,其中三枚命中目标,重创俄国舰队里最先进的三艘铁甲舰,揭开了战争的序幕。(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三章 筹备建国

    “首长,来自旅顺的电报,日本于1904年2月8日夜偷袭旅顺,重创俄国三艘铁甲舰。”吕梁拿到情报哭笑不得,战争经过与原本历史没有丝毫不同,俄国人在日军偷袭的时候正在举办晚宴,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爆炸声和炮声惊动了整个港口,令人不解的是,下面报告说是实弹射击,上层继续晚宴,直到第二天凌晨发现港口附近被击中舰船的残骸才真相大白,俄国人的麻痹可见一斑。

    日本人崛起的太是时候,在远东的两个大国中国和俄国都处于深度腐烂的状态,没有其他的竞争者。英国人和美国人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扩张的脚步,因此大力支持,日本人也争气,小小的岛国,没有多少资源,竟然能挣扎着崛起,并最终与德国一起发动了世界大战,不得不令人佩服。

    佩服是一回事,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吕梁佩服的是日本人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还有那些战略战术大师,能够找准机会实现崛起。吕梁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个种族至上主义者,在他看来,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一面,不断的学习,这没有什么丢人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情报不断的传来,俄国在战争爆发后加速向远东增兵,调整部署,加强防御。与此同时,俄太平洋分舰队新任司令马卡洛夫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雷,改善旅顺港口的防御,加紧修复被打坏的舰艇,并经常派舰出海活动,加强战备训练。他还命令海参崴的舰队在日本海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以分散压力。

    在两国争夺制海权的同时,日军开始登陆。1904年3月21日,日本陆军第一军由黑木为祯大将指挥在朝鲜南浦登陆北进,地面战争随之爆发。第一军直到抵达鸭绿江左岸都没有遇到抵抗。在鸭绿江地区,俄军东满支队拥有近两万人、62门火炮,双方于5月1日在九连城展开激战。东满支队指挥扎苏里奇将军下令撤退,俄军遭受第一场失利,日军前出凤凰城地区,准备向辽阳地区进军。

    日本陆军第二军在奥保巩大将的指挥下在辽东半岛登陆,企图从北面攻占旅顺,在金州地区与俄军展开激战。奥保巩和黑木为祯等日本将领一扫与振****作战时的晦气,重新从俄国人身上取得自信,第二军相继占领金州和大连,为旅顺战役打好基础。

    1904年6月20日。日军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奥保巩大将为总司令(原本历史上是大山岩,但已经在广东丧命),统一指挥各部日军。日本在各方面都进展顺利,海军也占据主动,取得了制海权,马卡洛夫曾在3月末率领舰队出海挑战日本联合舰队,但在四月十三日返回基地途中触雷毙命。新任司令威特赫夫特命令舰队缩回旅顺内港,不再采取积极行动。

    “首长。英国领事威廉来访。”武汉总理府内,吕梁意外得到了这条消息,英国人现在与革命政府势同水火,在武汉的英国领事从没有来过,不知此次来是为了什么事,难道和正在进行的战争有关?

    “总理阁下。我这次来是代表怡和等英国洋行与贵政府做笔生意的。”简短的问候之后,威廉开门见山,两人的见面如同两国的关系,冷漠的很。威廉是因为高傲,不屑一顾。吕梁是因为缺少政客的修养,喜怒颜于色。

    “还请直说。”

    “是这样,这里有一张订单,上面有我们需要的商品目录和数量,我们希望能在贵政府辖下统一采购并装运,最关键的是要快!”吕梁接过目录,这上面完全是用英文书写,吕梁阴沉着脸将其交给翻译,丫的,老子是懂英文,但也最讨厌英文!

    十分钟后,翻译将目录重新交给吕梁,缓解了两人因为沉默而造成的尴尬。目录上的商品名称吕梁熟悉的很,从武器弹药到军靴军帽,发动一场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几乎都在上面,威廉根本不是为了洋行采购的,而是为了日本军队采购的!

    怪不得英国领事会拉下脸来拜访自己,英国人可以为日本人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财政到军舰,但战争消耗的物资数量太大,截止到5月底,在前线交战的日本陆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以日本工业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而从其他工业国采购又太远,不论是运输成本还是时间,日本都承受不起。而新兴的中国南方工业区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未免太尴尬了一些。

    所有人都知道革命政府总理吕梁对日本的恶感,毫无掩饰的恶感,日本人觉得自己前来采购肯定不会通过,所以委托英国人前来,也不说用途,尽管明眼人能够看得清。而且,用来采购物资的金钱也是来自英国的贷款,英国人办这件事再好不过,所以,领事威廉不得不接下这个自己最不想干的工作。

    “为什么不呢,我们非常欢迎所有的客户采购我们的商品,我没有意见。”吕梁终于露出笑脸,对威廉说道。

    威廉还是那副冰山模样,对于吕梁的看法他早有准备,这个世界正是争夺市场的世界,要不是距离太远和时间紧迫,英国企业怎么会放过这么一个大单子!便宜你了!

    “总理阁下,本人建议第一批货物在6月底前完成,并汇集到上海港装船,英国洋行负责运输。第二批和第三批也要抓紧时间。”详细的采购细节有专人负责,吕梁也巴不得这个西方人赶紧滚蛋。威廉离开后吕梁乐得合不拢嘴,日本人的采购清单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南方工业来说相当于一顿大餐,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大。没想到日俄战争也会有这里的好处,等到振****参战,不知道日本人会有什么想法?

    日俄战争如火如荼,从前线反馈的情况看,日本陆军从振国军身上吃了亏后立即进行了模仿,军队中机枪的数量明显增加,迫击炮也出现在日军装备清单中,不过,其战术并没有多少改变,人海还是最受日军军官欢迎的战术,另外,由于大多时候是进攻作战,防守利器铁丝网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与日军相比,俄军装备还要更先进一些,机枪的数量也不少,而且是防御作战,在旅顺地区经营多年,要塞初成。当年李鸿章也在此大兴工事,旅顺作为军事重地,对于进攻一方来说非常不利。要不是俄军的腐败无能,也不会让日军轻易推进到辽阳、旅顺一线。

    战争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难民潮,在中国的国土上居住着的国民无端遭受着战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