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 38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射杀,将这里变成了枪决现场。

    战斗现场被很快收拾干净,迎接吕梁的车队也开进了车站广场,吕梁在重重保卫下走出火车,闻着浓重气味的火车站皱了皱眉,然后快速走过,登上了汽车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在武汉、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对敌人的搜捕在同一时间展开,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战斗,郑士良在武汉被击毙,刺杀主导者汪精卫逃入武汉日本领事馆,井上腾三郎和徐润等人躲进上海的日本租借地。

    实施刺杀的杀手和忍者都在第一时间被击毙,那些上忍们确实在身体修行上很让人佩服,意志坚定、手段残忍,身上到处都是杀人的利器,稍不注意就会被其偷袭,可惜这已经不是靠身体能力的时代,再强悍的身体在枪械和子弹面前不堪一击。不过,除郑士良外,所有的上层都没有落网。

    在广州视察中的吕梁抽空接见了胡汉民,这个人在几个月前就将孙革等人的谋划透漏给了调查局,倒不是心向革命,而是这个人权利欲太重,在同盟会里失势就想着从振国党这里找回来,因此将所有的计划都和盘托出。调查局汇报吕梁后针对这个刺杀计划制订了周密的应对措施,尽管吕梁就是被刺杀的对象,但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果然,调查局没有让自己失望。

    胡汉民满怀希望的见到吕梁,没想到吕大总理没有和自己说一句话,看了自己一眼就摆摆手下了逐客令。胡汉民顿时感觉天塌地陷,此后此人一直被囚禁在广州第一监狱中,这样的阴谋家让吕梁感到浑身不自在,不想看他第二眼。

    小人只能使用刺杀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这也证明他们的虚弱无力,只能用这种手段来表明自己的存在。吕梁无语的是孙革在这种时候都不敢走上台前,与自己面对面的对决,而是继续缩在后面,继续苟延残喘,这样的人不配当自己的对手。

    1904年6月24日,革命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指责日本是阴谋策划刺杀革命政府总理吕梁的罪魁祸首,并向公众出示证据。革命政府宣布与日本断绝任何关系,在南方的日本官方人员限期离开,不得日本人在南方经商,不得日本人的船只靠近南方,取消日本在华租借地,并交出刺杀案的凶手。

    这样的外交措辞让外界嘲笑革命政府幼稚的同时,也让列强和日本感到无奈。革命政府拥有四十万现役陆军,力量较强,而日俄现在正处于战争中,没有多少精力处理与南方革命政府的关系,也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为日本提供大量战争物资的南方革命政府。

    既然已经宣布断绝关系,日本人也不会贴上脸来要求革命政府反悔,山县有朋家族的榻榻米上,几名元老再次聚集,但不是为了与革命政府的关系之事,这样的事情还轮不到举行这样的长老会议。

    “旅顺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是此次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使旅顺的防御再强大,我们强大的军队都会将其砸烂!”

    “不错,只要旅顺继续掌握在俄国人手里,它的舰队就可以随时威胁在南满登陆的我军的海上交通线,不占领旅顺,我军无法在满洲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作战。”

    “但仅仅是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攻击旅顺是不是有些单薄?”西园寺公望问道。

    精通军事的大猥重信解释道:“不然,我们在旅顺战役中其实一共投入四个军共六万多人,其中第三军是主攻,第一、第二、第四三个军防御作战,阻止前来增援旅顺的俄军。在15日,第二军在得力寺、瓦房店地区击败前来增援的俄西伯利亚第一军,完全切断了外界与旅顺的主要联系通道,完成了对旅顺的彻底包围。现在就看乃木希典能不能完成攻占旅顺的计划了。”

    “嫂戴丝奶!大日本帝国为了此次战争耗尽心血,准备充分,国民忍受饥饿,为前线的士兵们送去足够的饭团。但是,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压力还是让我们措手不及,之前准备的物资预计将在一个月内用完,机枪和迫击炮装备的增加也加大了我们的后勤压力,现在战争已经开始了四个多月,总体局势对我们有利,但看不到短期内结束战争的可能。我们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啊,陆军要加强动员力度,准备好为前线补充更多的士兵。”伊藤博文也知道此时不是犹豫的时候,一切行动都应该为取得战争胜利让行。(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个国家的诞生

    “确实如此,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我们通过英国向西边的革命政府定购了大量的商品,用来供应前线的战斗,这占到我们向外订购数量的百分之三十,可以说那边现在成了我们主要的物资提供商,与那边维持好关系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山县有朋说道这里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事情了,黑龙会那些小子办事不利,不仅刺杀失败,还让人家获得了切实的证据,现在日本政府处于不利位置,如果导致那边取消订购的物资,将造成可怕的后果。

    “这件事情务必要平息,没想到啊,我们的战争竟然会受制于落后的支那,振国党乃心腹大患,黑龙会的事办砸了,但眼光还是不错的,大日本帝国和支那必然会有一战,已决定远东的霸权!”一直没有开口的伊藤博文说道。

    “这件事以后再说,现在那边与我们断绝关系、取消租借地、取消经商权,这已经是战争的前兆,但英国方面并没有传来那边断绝我们订单的消息,这说明事情还有的谈,派人去武汉,务必要保住我们的订单。如果失败,我们将不得不从英国和美国订购战争物资,那样一来,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将成倍增加!”山县有朋一锤定音,长老团表现出成熟政治家的一面,在战争的压迫下暂时搁置与革命政府的争议。

    谈判进行的很顺利,日本人不想因为谈判失败导致订单取消的事情发生,所以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吕梁也不想现在就与日本开战,自己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件事本来就是计划中的意外。

    革命政府这边提出的断绝关系、取消租借地、禁止日商三条不容更改,日本人完全同意。现在日商在南方等同于无,断绝关系、无法经商,也就没有必要在租借地上死扛。这无所谓,等大日本帝国抽出时间来,再打回来就是,权利。不就是通过拳头打来的吗?

    但日本方面对于革命政府要求的交出孙革、汪精卫、井上腾三郎等幕后黑手拖拖拉拉,直到兼任谈判代表的宋教仁以订单相威胁,日本方面才同意交出躲藏在租借地的汪精卫,并引渡孙革,至于井上腾三郎,日本以带回国内审判的理由拒绝交出。

    谈判结束,日本人因为此次事件,彻底从长江以南地区撤出,这让龟缩在上海的其他列强惶惶不安。离开容易,再进来就难了。汪精卫在6月底被移交,但日本承诺的引渡孙革一事一直没有下文,吕梁也不在乎,因为内务部已经组织了一支海外行动分队,任务就是斩杀逃亡海外的国家叛徒!

    吕梁是在位于武汉的内务被监狱见到的汪精卫,这位传奇人物从一个书生,到一个革命义士。再到革命组织的领导者之一,最后投降日本、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之一。

    这种程度的汉奸不像印象中一脸奸诈的小人模样。秦桧、汪精卫,无不一表人才、仪表堂堂、文采斐然,任谁也想不到这就是大汉奸!

    “吕大总理,我愿意投靠振国党,我掌握着同盟会和黑龙会无数的机密,全都愿意与总理大人分享!”汪精卫第一句话就把吕梁恶心坏了。自己真不应该来看看这个珍兽,这不是拉低自己的档次嘛!

    “你这样的人,死不足惜!”吕梁撂下这一句话就要转身离开,他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汪精卫知道自己存活无望,突然疯癫。大声骂起来。

    “独裁者!独裁者!利用革命的名号,其实做的是皇帝的美梦!你这样的人才是死不足惜,才是革命真正需要推翻的人!什么共和、什么革命,全都是掩人耳目的虚假口号!中国在你手里没有好结果,你还是趁早死了的好!”

    吕梁不屑于与这样的疯子辩论,这些幼稚的人侮辱了革命者这一神圣的名字。这个国家需要的不是民主和自由,这个国家的人民需要的也不是政治游戏。为什么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政治斗争上,反而视国力的增强于不顾?无非想得到本不属于他们的权利罢了,还单纯的以为能利用日本人、西方人的力量实现革命的成功,幼稚!

    吕梁不在意独裁,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体制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文明、西方国家体制就是先进的、适合这个国家的。曾几何时,吕梁也单纯的以为西方人宣传的那一套是正确的,自己的国家也必须走那一条道路,将什么事情都推到国家体制上,认为只有改变体制才是国家的正途。

    但是,自己是愚蠢的,真正的有志之士、真正的爱国者终于看透了西方人的真面目,也看透了国家实现崛起、富强的真正道路。西方人自称民主、自由,但吕梁当初忽视了,列强们是踏着无数的尸骨走到这一步,非洲人、印第安人、亚洲人,哪一个地方的人们没有遭受列强的劫掠?当西方列强通过劫掠全世界获得无数的财富后,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建设了相当程度的文明,于是开始对外界指手画脚。

    而且西方内部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吗,某些国家的政治完全由大资本家、财团控制,与财团作对的总统全部死于非命,某些国家的舆论控制比****国家还要强,有色人种一直受到歧视和压制,哪里来的民族自由?

    当某些国家像当初的吕梁一样幼稚,被西方和平演变之后,国家更加衰弱、民不聊生,这样的民主是国民想要的吗?

    好在,吕梁回到了这个时代,还有钢铁基地这个耗尽后世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持,西方文明还没有强大到不可反抗,即使他们统治了世界,但还是有巨大的漏洞值得吕梁利用。这是一个好时代,给了吕梁对抗西方文明的绝佳机会!

    刺杀事件让吕梁更坚定了信心,广东造船厂那边正在超速进行,预计会在1905年初完成计划任务。回到武汉后已经是6月底,建国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刺杀案件带来的阴云很快散去,战争准备的顺利让吕梁心情好了不少。

    1904年7月1日,吕梁通过电台庄严宣告,华夏共和国今天成立,刻意的低调没有掩盖民众的热情,无数守候在收音机前的民众,听到吕梁的声音后疯狂欢呼,磅礴的民族热情在此刻毫无保留的爆发,没有人组织着喊口号,没有人维持秩序,所有人都陷入了这种疯狂之中。似乎只有疯狂的呼喊才能发泄内心的激动。

    振国报副总编辑周树人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个时刻他等的太久了,二十几年的生命有二十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现在终于看到光明,而且这光明如此耀眼,并将照耀整个大地!国家成立了啊,了解的越多,周树人觉得自己的国家是如此的强大,吕梁总理,不,现在应该叫吕梁总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将沉睡的国家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即使是新光复半年多的省份,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树人经常深入到各个阶层采访,农民、工人、军人、商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的腰杆挺拔、充满自信,这一切都是吕梁和振国党带来的啊!这个国家的人民,真心的拥护这个组织,真心的爱戴这个总统,真心的敬畏这个国家。

    七月一日被命名为建国日,在当天,华夏共和国宪法也一同公布,在之前的6月28日,议会组建,议会具有制定法律、审核行政议案的职能,振国党以百分之百的选票当选执政党,并被授权组建******,吕梁担任国家总统,拥有军政大权,可以否决议会的提案。总统实行五年制,但并没有规定一人能担任几届总统。

    这次选举没有其他政党参与,甚至没有其他政党组建,曾今有一些爱好政治的遗老遗少组建了一个皇家党,但被愤怒的群众冲击其总部,并打伤多人,吕梁不得不将参与此次事件的人逮捕,并按照法律条例进行处置。这件事后没有人敢顶风冒头,振国党的声望如日中天,人民将吕梁当做伟大的皇帝一样爱戴,组建政党与振国党对抗,那不是反贼吗?(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 找点事儿做

    华国成立的消息早已传出,但直到7月1日通过电台传出吕梁的声音,世界各主流媒体才予以关注,这在全世界关注日俄战争中掀起了小小的波澜,英国人对此予以了更多的关注。长江流域利益的丢失对于英国来说相当于每年损失几千万英镑,这是大英帝国决不能容忍的,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只能假借袁世凯等其他力量暂时牵制这个所谓的华国。

    英国的全球战略中中国是重要的一环,一项善于平衡的英国人发现在远东地区目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平衡这个势力,日本人深陷战争中,估计就算胜利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缓不过气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兵攻打华国。俄国更不可能,英国更不想看到他们独霸远东。就在英国人苦思冥想如何制衡华国、盘算着自己出兵划不划算时,一个消息如同闷雷一般打在英国人的头上——缅甸爆发武装起义!

    从头说起,1903年初,一个名叫雍籍米的大汉出现在仰光城中,他开了一家百货商店,销售不知道来自哪里的各种商品。物美价廉的商品让这家商店的生意爆棚,当地势力觊觎雍籍米的生意,但后来不知道为何,觊觎他生意的那些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雍籍米高大健壮、仪表堂堂,更是一个做生意的天才,他买通了英属印度缅甸省大部分英国人上层,相继在仰光开了三家分店,生意越做越大,并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买卖。此人甚至在与殖民地英国上层的交往中,凭借一口流利的伦敦腔和帅气的外表赢得了一些贵妇的疯狂追求。

    到1903年的10月,雍籍米已经将生意开遍了整个缅甸省,但不知为何。他非常重视北方落后山区的买卖,经常去那一带开拓生意,在缅甸北方各个地区都有他的分部。雍籍米乐善好施,不管什么样的人到他的商店和商队找工作都会被接纳,在当地上的上层雍籍米也积累了大量的声望,新奇的商品成为他打开关系的重要手段。

    不久后。就有秘密传言在当地人上层中流传,说雍籍米其实是贡榜王朝的后代,贡榜王朝被英国人灭亡几十年,谁也无法证实这一点,当然雍籍米也不会承认。

    但是,缅甸北部英国人统治薄弱的地区,隐藏在雨林中的武装训练营全部属于雍籍米的自由缅甸组织,这说明雍籍米确实不怀好意。英国人对于雍籍米的活动也产生了怀疑,但由于没有找到雍籍米反英的证据。再加上雍籍米在缅甸巨大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对他采取行动。

    直到1904年的5月,一些流言传入了殖民地英国上层的耳朵中,说是在缅甸北部出现了武装组织,他们和那些部落、村庄的武装不同,数量不少、装备齐整、训练有素,而且那边有不少人倾向于恢复贡榜王朝的统治,甚至有人喊出了赶出英国人的口号。

    殖民地当局马上采取措施。搜集情报,查清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但由于北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伊洛瓦底江的蒸汽船无法抵达那个地区,英国人的探子直到6月底才传回确切情报。得到的消息令人震惊,北方确实存在一个名叫自由缅甸的组织,他们在北方建立了数不清的武装训练营,至少拥有三千人的军队。而且装备着先进的步枪!

    这还了得!殖民地当局立刻上报伦敦,并组织殖民地军队,在两百名英国人的带领下向北方进军。正值雨季,英国人的盲目进攻遭受到了严重打击,来自糟糕的道路、充沛的雨水、茂密的丛林使得英国人的进剿军队举步维艰。自由缅甸军从丛林中钻出来,发动突然袭击后立刻撤回到雨林中。

    从仰光出发的三千英军刚刚抵达曼德勒,士兵们就强烈要求停止进军,军官也被折腾的筋疲力尽,于是在曼德勒稍作休整,等待后方的命令。后方要求继续进军,这三千人迈着沉重的步伐,刚走出曼德勒没多久就在辛谷地区遭到缅甸自由军的伏击。

    尽管占据火炮、机关枪的优势,英军还是被打得彻底崩溃,两百名英国士兵甚至比殖民地士兵溃散的更早。缅甸自由军击败英军,取得了辛谷大捷,并就此举起了缅甸独立的大旗,发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当然,这就是吕梁安排的,领导缅甸自由军的那位颇有魅力的雍籍米就是一名高级基因人特工,而缅甸自由军中有大量基因人教官,其武器也来自云南,用毛驴、骡子穿过丛林运到了缅甸自由军的大本营——密支那。

    华国和英国势同水火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吕梁认为与其被动等待英国人的阴谋或者直接武装干涉,还不如主动出击,扰乱英国人的节奏。于是,在1903年初吕梁就派出了雍籍米潜入缅甸,积攒力量,等待时机发动。

    到了1904年的6月,吕梁认为时机来临,要求雍籍米的缅甸自由军主动透漏消息,吸引英国人的注意力,并用一两场战斗将此事搞大,将英国人的注意力从华国彻底转移。另外,这也是战争准备的一部分,一旦吕梁介入日俄战争,打击日本,必然会受到英法等过的阻挠。支持日本击败俄国经过了英法苦心的经营,他们不会容许这个局面遭受破坏,在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争夺制海权的过程中,一旦英法干预,吕梁没有信心用一支舰队抵挡英法日三国的海军,所以,必须给英国人找点事儿干,而缅甸就是最好的选择。

    1885年英军兵发缅甸灭亡贡榜王朝,缅甸并入英属印度,成为应属印度的一个省,当时缅甸是满清的属国,当时的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提出抗议,但无效。(又见抗议,老黑对这个词深恶痛觉)

    至于说为什么缅甸队英国如此重要,那就要看缅甸的地理位置,这个国家濒临印度洋,与英属印度接壤,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都与印度非常近。一旦缅甸受到威胁,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将被动摇,而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夸张都不为过的。英国拥有印度就是个世界大国、帝国,失去印度就是个二流国家,印度是英国海外殖民的中心,拥有英国大半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是从殖民地尤其是印度上面吸血才得以幸存,截断英国的海外运输航线也是两次大战德国人的主要作战目标之一。

    英国人拥有从英国本土到远东的一切关键节点,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南非、马六甲海峡,任何一个节点遭受破坏都会让英印航线遭受威胁。在欧洲,英国和俄国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了土耳其,俄国人做梦都想获得出海口,尤其是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海峡,但俄国人一旦前出土耳其海峡,就会威胁到苏伊士运河,进而威胁到印度航线,仅此一条就让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样看来,能够直接威胁印度的缅甸发生武装起义,对于英国人的震动可想而知。第一次进剿失败后英国人意识到自由缅甸已成气候,而公开的领导人雍籍米也让缅甸殖民地上层自己打脸,这样一个英国人的好朋友竟然是武装起义的领袖,英国人眼瞎了吗?

    大量上层被撤职,离开油水丰厚的殖民地回到伦敦接受调查,大量军队从缅甸各地集中,准备发动第二次进剿。来自印度的两万名军队也将在一个月内抵达仰光,咱家剿灭缅甸自由军的战役,英国人发誓要一次性的消灭这个威胁。

    与此同时,雍籍米的巨大威望和缅甸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使得大量的青年前往北方,参加缅甸自由军,进入训练营成为一名丛林战士。来自云南方向的秘密支援也在不断增加,丛林作战从一开始就是自由军训练的主要内容,吕梁指示雍籍米暂时不要攻打大城市,现在反围剿战斗中给予英国人重大伤亡,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军的作用。

    英国人军事准备的同时,情报的搜集也大范围展开,上级的重视让各项工作走上正轨,来自各地的情报也逐渐汇总起来。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雍籍米的百货商店的商品都来自吕梁的华国,自由军的武器装备和弹药虽然都是英制武器,来源也不清楚,但这么大数量的武器不可能来自其他势力,肯定是华国支持的。另外,通过第一次进剿可以发现,自由军战士的军事素质不低,超过了殖民地军队,可以说训练有素,没有专业的军事训练,他们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 缅甸大起义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华国,吕梁这次撩拨足以让英国人高声尖叫,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日不落帝国还没有对华国下手,竟然敢主动挑战英国,而且一把短刀直插英国的软肋印度,叔可忍婶不可忍!

    议会里充满了对华国用兵的声音,抹平华国、夺回英国在长江流域利益的叫嚣不绝于耳,议员都是由大资本家、大银行家控制,可以不管不顾的叫嚣、提案,但英国政府不能,即使承受着懦夫之类的漫骂,也得冷静思考得失。

    接替索尔兹伯里担任英国首相的亚瑟贝尔福召集文武大臣专门商讨此事,关于镇压缅甸起义的事情毫无争议,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但是否对华国用兵,在大臣中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海军大臣约翰认为必须给华国一个深刻的教训,此事应该由海军担当,他一直对去年远东舰队在广州折戟沉沙的事情耿耿于怀,三艘驱逐舰的沉没和一艘战列舰的重创让英国海军遭受了巨大的诘难,约翰希望通过此事挽回海军的声望。

    “我们遍布全球、数量超过其他国家总和的战列舰不是漂亮的摆设,而是用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工具,大英帝国丢掉的,就由海军找回来!”约翰的声音斩钉截铁,但遭到了贝尔福的质疑。

    “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简单的迫使华国放弃对缅甸自由军的支持,还是彻底的消灭这个英国的敌人。如果出动海军战舰,那么不难达到第一个目的,但要想消灭华国,就得出动更多的战舰,还有超过五十万大英帝国正规军人。这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贝尔福首相驳斥道。

    “还有一点请约翰阁下注意,华国拥有强大的海防、江防工事,即使我们出动海军,也只能短时间的封闭华国的对外联系,却不能深入沿海地区。毕竟,以战舰对抗岸炮是不明智的。这也是远东舰队失败的原因。”外务大臣罗尔摩说道。

    “华国的陆军如此强大吗,需要我们出动五十万陆军?”

    “阁下你的消息太过时了,我建议你翻阅一下情报说明,而不是流连于派对和打猎。”

    “不要信口开河,难道我们不能联合其他国家的军队?就像几年前的北京一样,华国一定会在联合打击下屈服!”

    “阁下实在是缺少战略意识,华国和北京的那个女人不一样,他们一直都处在强硬的对外态度中,前几天的日本还被迫签订了条约。交出了刺杀吕梁的凶手,这样的国家不是几万、十几万士兵能够打败的。”

    首相贝尔福召集的大臣会议逐渐演变成争吵,并向着人身攻击的纵深发展,贝尔福摇摇头,不得不暂时停止此次讨论。他倾向于只打击缅甸,等日本战胜俄国后再想办法怂恿他们找华国的麻烦,这才是英国一贯的策略,但议会中主张武力打击华国的声音也不小。贝尔福还得想办法摆平那一群人。

    “什么时候大英帝国面对国际局势束手无措了?难道英国在迎接德国挑战的同时还要在远东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吗?那个蛮荒的国度,怎么就在众人反应不过来之前就变成一个强大的、强硬的政权?”贝尔福一筹莫展。战略大师、国际搅屎棍的英国终于也有了想不出办法的时候。

    缅甸的局势还在走向恶化,缅甸自由军发动武装起义并击败第一次进剿的英军后,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拿下了曼德勒以东、以北大片土地,起义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让武装队伍不断膨胀,从一开始的不到三千人,达到了现在的三万多人。虽然大部分都是手持刀斧的农民,但声势已成。

    1904年7月19日,自认为准备充分的英军聚集在曼德勒,这里有三千名缅甸殖民地士兵、一万三千名印度殖民地士兵和一千名英国士兵,在梅加中将的带领下。准备发动代号为“王冠意志”的军事行动,试图一举消灭盘踞在北方的缅甸自由军。

    梅加中将并不赞同此时进军,正值雨季,雨水会让军队寸步难行,让武器失去效用,让火炮深陷泥潭。但来自伦敦的腐败无能的官僚让梅家即刻进军,第一时间剿灭自由军,难道印度让那些官僚都失去理智了吗?缅甸不是南非,在这里作战将承受几倍的代价。

    最让梅加烧心的是后勤补给,虽然有伊洛瓦底江这条水道,但蒸汽船只能抵达曼德勒以南四百多公里的马圭,剩下的要靠人力小船一点点运过来,这让后勤部队吃进苦头,从当地征发的民夫并不配合,工作也不认真,一个多月的运输量只够满足军队半个月的消耗,更别说伊洛瓦底江两岸和曼德勒周围无处不在的游击队,更是增加了运输的麻烦。

    但命令就是命令,梅加也知道缅甸对于印度的重要性,知道印度对于英国的重要性,不说其他,梅加的家族就在印度拥有重大的利益,这也是他出击的最大动力。

    按照情报,自由军在曼德勒东北的腊戍拥有一个最大的训练营,那里是自由军的根据地之一,北方的锡高也是根据地之一,游击队和自由军战士大多从这两地出发袭击各村镇和运输线,只要攻占这两地,就会沉重打击自由军的力量。

    “fk!”梅加躲在帐篷里,拿着烟斗,看着地图高声骂着,毫不在意身边疲惫的参谋们,事实上所有人都想和梅加一样高声大骂。从出发到现在已经两天了,梅加带领五百名英国士兵和三千名印度殖民地士兵试图攻击第一目标腊戍,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仿佛永远走不完,茂密的雨林和高山让行军变得近似不可能。

    “报告将军,又有七十名殖民地士兵和三名英国士兵感染了痢疾,我们非战斗减员已经达到四百多人了!”这名军官用近似抱怨的语气向梅加中将汇报道。

    梅加没有在意这名军官的语气,他甚至感谢自己的军队没有崩溃或者暴动!从这里到腊戍还有十多公里,但这时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他知道至少还要四个多小时军队才能抵达目的地。好在一路上没有遇到自由军的袭击,不然梅加自己都会失去信心。

    大雨中英军艰难的前进,英国本土士兵享受着殖民地士兵的服务,有雨衣、雨伞,甚至军官还有轿子,他们在印度殖民地士兵尊敬和缅甸殖民地士兵羡慕中带些愤恨的目光中,咒骂着天气和身边的殖民地士兵。算起来两天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天是晴天,那些伦敦的官老爷都该死!

    突然,大雨意外的停止,乌云散去,露出了久违的阳光,包括梅加在内的所有军官士兵都抬起头来享受这短暂的晴天。

    几乎在同时,枪声传来,自由军战士一直跟在这支队伍周围,现在终于找到了攻击的机会。雍籍米亲自带领两千名自由军战士发动了这场伏击战,一名来自振国军山地一旅的狙击手教官,只用一颗子弹就击中了梅加中将,从轿子上跌落下来的梅加让英军彻底的慌乱,失去了指挥,又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子弹,在慌乱中英军一直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在树枝和深草之间穿梭的子弹将一个个士兵击倒,喊叫声和呼救声、惨叫声充斥着这处丛林,当看到英国士兵往回跑时,所有的殖民地士兵像找到了主心骨,扔掉武器就跟着往回跑,杂乱无章的撤退给了自由军更多的机会,在教官的指挥下,自由军战士以他们并不成熟的作战技巧和射击水平,继续追击溃散的英军。

    率先逃跑的英国士兵不久后就被熟悉丛林的缅甸殖民地超越,然后是印度殖民地士兵,养尊处优的英国人根本发挥不出腿长的优势,被这片丛林彻底牵制,然后是一颗颗要命的子弹。于是,往日高人七八等的英国人在死亡的威胁下开始投降,雍籍米手下的自由军战士从两侧包围之后,试图逃跑的印度、缅甸殖民地士兵也大多举手投降。

    腊戍战役,英军死伤三百多人,投降两千四百多人,其余的逃入丛林,但真正回到曼德勒的不超过三十人,自由军取得了腊戍大捷,再次震动英国殖民当局,其战斗力让英军侧目。(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一章 曼德勒大战

    在殖民地,英国人往往采取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模式,殖民地军队占据着英军的大多数,尤其是在印度,英国士兵人数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其余的都是印度土著士兵。印度人温顺的性格和各邦之间的矛盾被英国人利用,从而实现了对印度稳固的统治。

    但这样一来,殖民地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包括英国士兵,在国内属于优秀士兵的他们一旦到达殖民地,战斗力就会下降几十个点,都忙着捞钱、享受了。这也是英军遭受伏击后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在缅甸还是在南非,英军前期都遭受过可耻的失败。

    连续盲目的进攻导致的失败使英属缅甸殖民地当局承受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