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 51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且能够对德国开放,那就请一一展示,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希望与贵方展开合作。”

    上钩了!吕梁就是要引起德国的骚动,让他们对华国的技术感兴趣,让他们装备上更先进的武器,让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工业实力。至于德国获得哪些技术后能不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能不能完全消化,就不是吕梁能控制得了。另外,像合成橡胶等可以扩大德国战略资源储备的技术也会提供。

    当然,这会造成德国战争机器对于石油需求的扩大,也许战争时期德国的战略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围绕着石油进行。这也不难,罗马尼亚的油田产量足以满足一战水平的战斗,几个装甲师的部队就会让德**队脱胎换骨。不难想象,拥有华国提供先进技术的德国,其装甲部队会领先英法俄很多,即使英法等国现在已经注意到装甲车这种新型兵器,但自己研制开发是需要时间的,不像德国,直接获得成熟的设计和技术。

    吕晃和吕柳的任务基本完成,他们引起了德国的兴趣,威廉二世甚至亲自秘密接见了两人,并再次表达了对于那些东西的强烈兴趣。接下来就是两国正式的接触和谈判,吕梁准备的东西不只是装甲车,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德国人。

    当然,这样的行动不是以个人兴趣为标准的。德国人和英法等列强一样值得吕梁痛恨,他忘不了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忘不了国人因为德国士兵的残暴造成的死伤。但对于华国来说,列强之间的撕咬越剧烈,华国获利越大,德国人在一战时期根本就是被压着打,如果形成二战那样的局面,吕梁应该偷着笑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六章 橡胶园

    吕柳和吕晃在慕尼黑的动作其实是整个武装德国计划的一部分,一战时期,作为鼎鼎大名的普鲁士陆军,竟然被英法联军挡住不能存进,陷入堑壕战的泥潭,每天只知道开炮、放毒气、人海冲锋,这样的军队被小毛奇等上层白白浪费。

    当然,吕梁不希望两大阵营之间出现一方压到另一方的事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一战时期英法根本没有拼尽全力,要不然凡尔赛会谈时美国也不会受欺负。所以,一战必须更加惨烈,持续时间必须更长,要耗尽列强每一滴鲜血,这样才有华国的机会。

    信号已经传出,华德双方达成初步默契,对于急于增强自身实力的德国来说,越早获得华国的技术装备,就能越早一步在国内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在竞争中领先一步。当慕尼黑展览会还没结束时,德国就开始组建去往华国的考察团,这之中不但有皇室代表、政府官员、军方高层,还有古斯塔夫和卡尔本茨在内的一些企业代表。在8月12日组建完毕,并正式登上开往武汉的邮轮。

    印尼雅加达,一艘来自上海的邮轮靠岸,码头上一群工人蜂拥上前,试图从中找到卸货的工作。

    一年多以来,来自广州等华国南方港口的轮船越来越多,也带来了不少关于华夏的消息。革命党在南方建国、华国参加日俄战争并占领日本九州岛、华国商人财大气粗投资兴业等等。这一系列消息让东南亚殖民上层目不暇接,感叹一个地区强国即将崛起的同时,对于华人的观感却没有随之提升。

    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华人不但是财富的主要拥有者,还是中下层劳动力的主力军,他们人数很少,在海量的印尼猴子面前不值一提,却占据着主要的社会财富。与之相对应的,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丝毫话语权,低调、沉默、不团结的性格也让他们在其他民族面前战战兢兢。

    华国的崛起还没有给印尼华人更多的改变。因此当码头上印尼工人看到腰板挺直、充满自信的十几名华人走下来时,还以为来的是日本人!

    “小四,接咱们的人在哪?”

    “老板,在那里。那群猴子后面。”

    被叫做的老板的中年人,名叫李宏文,原本是浙江宁波商人,建国后凭借超人一等的见识和相对丰厚的资产,在当地迅速崛起。成为几家大工厂的老板,并联合宁波当地的大家族,将生意迅速扩大,成为浙江地区首屈一指的商团。当然,也可以将其叫做宁波财团。

    比起广东财团,宁波财团发展时间短,但浙江人优秀的商业基因使他们迎头赶上。从去年开始,李宏文就注意到了一个新兴的产业——汽车,当然,以他们的资本和实力参与汽车生产还略有不足。但李宏文在意的是汽车产业带来的橡胶市场。

    工厂需要橡胶,但数量不大,但是汽车产业需要的橡胶数量极大。之前华国的橡胶市场被广东商人把持,他们在海南建设了大量橡胶园,垄断了国内的橡胶市场。但国内对于橡胶的需求仍在快速增加,供小于求,还有广阔的空间值得操作。

    于是,在1904年中旬,李宏文就派出了一个十人小团队,到印尼考察橡胶园事宜。并在雅加达以南的茂物地区买一下个橡胶种植园,可惜现在这里的橡胶种植园很少,规模也不大。如果现在开始种植的话,要在六至七年后在可以切割橡胶液。时间太长。

    当然,时间再长也值得投资,所以在1905年的8月末,李宏文带着十几名下属亲自抵达印尼,考察投资环境,并尝试扩大种植园规模。

    “老板。受累了!”迎接李宏文的是先期抵达并负责这边的下属,李宏文的族弟李红寿,两人简单说了几句,就登上马车前往李红寿准备好的旅馆。

    码头太乱,让李宏文觉得难受,上了马车才好一点,但行进速度不快。这个国家目前被荷兰统治,成为荷属东印度群岛,这样充满殖民意味的名字。这是个富饶的国家,即使不从事耕作,自然出产也足以让人饱腹,所以造成了当地人懒散的性格,也让勤劳的华人获得了大部分财富控制权。

    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拥有权力和安全,一路上李宏文看到了好几处华人商店店主遭受当地人怒骂或者荷兰殖民者强行收税的情形。

    “华人在这里不安全吗?”李宏文问道。

    “有这么回事,老板,华人在这里人数太少,那些大家族又不团结,各扫门前雪,从不过问其他华人是否被欺负。”李红寿说道:“不过老板不用担心您的安全,我们种植园有三十名武装护卫,都是获得殖民当局许可的力量,足以保证您的安全。”

    李宏文摇摇头,他不担心自己的安全,随同自己前来的有十名护卫,行李里藏着手枪,都受过专业训练。他担心的是在这里投资会不会受到殖民当局的刁难,当地人会不会对自己不友好,这样的投资环境并不完美啊!

    到达旅馆后李宏文半躺在床上,在船上颠簸了那么长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在固定的床上休息了。

    “老板,这是这段时间种植园的情况汇报,还有爪哇岛橡胶种植园总体情况汇总。”李红寿递给李宏文一份文件。

    李红寿的前期工作做得不错,自己的种植园面积为两万平方米,雇佣了三百名当地农民和五十名华人劳工,现正在种植橡胶树。另外爪哇岛总共有三十六家橡胶种植园,其中十五家是英国人开办,六家法国人的,十家华人开办,剩下的都是荷兰人开办的。规模与自己的种植园差不多。

    他们不知道的是,从1903年开始,国际金融资本就看中了橡胶这种新型材料,人力车、三轮车、雨衣、胶鞋等橡胶制品越来越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为橡胶的生产规模受自然条件限制不能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注定了橡胶的价格持续走高。

    但是金融资本没有投资在橡胶园上,而是通过注册皮包橡胶公司,刊登广告、招揽资本。总部设在上海,可惜上海很快就因为北伐纳入华国的统治范围,严格的金融政策和完善的监督措施使国际投机商不得不中断刚刚开始的投机,停止了这次橡胶投机。

    但吕梁却从这次事件中得到启发,后世的满清因为橡胶股票风波而导致财政破产,客观上推动了满清的灭亡。这一世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呢?

    北伐时期南方,尤其是上海的大部分买办或满清银行转移到了天津,海量的财富从南方转移到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如果能坑他们一把,或许满清就会自然倒塌。

    于是在吕梁的命令下,调查局开始操作这个任务,仿效历史上的股票风波,在天津建立了不少橡胶皮包公司。

    第二天李氏种植园,大老板的到来让这里的负责人紧张的准备了好几天,试图展现完美的一面给自己的上司。可惜,事情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顺利。

    “红寿,你不是说有三百名当地雇员吗?我怎么看到种植园里没几个人干活?”顶着烈日,在自己的种植园里李宏文看到的是失望。这里已经运行了超过一年,却还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没有种上橡胶树,所谓的三百名当地员工也没有看见几个,倒是几名华人模样的正在园里干活。

    李红寿尴尬无比,走之前就嘱咐这里的管理人员看好哪些当地人,没想到还是出了岔子。

    “老板,也不敢瞒你,那些当地员工很不好管理,懒散得很。定好每天的上工时间,却有大半天不见人影,对他们做出处罚,他们也不在乎,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园里的工作大部分是五十名华人员工干的。”

    “竟有这种事?那,当地的华人多不多,可不可以全部换成华人?”

    “这不行,一方面是华人不多,而且大多有自己的产业。另一方面殖民当局要求所有雇佣华人的农场或工厂,其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也是为了照顾当地人的情绪吧。”

    李宏文哭笑不得,在种植园这边失望而归,然后去拜访当地几大华人家族,没想到在路上遭到了当地人的抢劫,要不是护卫众多而且火力强大,说不定李宏文的身家性命就扔在这里了。雅加达的华人家族对待李宏文也是不冷不热,对于李宏文提出联合做大橡胶种植园的事情没有多少兴趣,据说是害怕荷兰人不高兴——他们最见不得华人势力太强,不然就会煽动当地人闹事!

    民间资本趋利而行,华国国内橡胶紧缺,让李宏文来到了南洋,但几天的观察却让他大为失望。当他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找到荷兰当局,却被要求交纳重税后,李宏文再也忍受不了,打道回府。

    在印尼根本没有华人的生存之地!前来投资就是个错误,人家还把华人当成是东亚病夫看待,华国的影响力根本没有扩散到这里。(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七章 津门风波

    不仅仅是李宏文,华国看到橡胶这个利润点的商人不在少数,因为海南被广东财团霸占,他们不得不向更远的南洋地区寻找橡胶产地。只是,不论是在印尼、马来西亚,还是菲律宾、东南半岛诸国,全部笼罩在西方列强的统治之下,就算是唯一的半殖民地国家泰国,也是在英法之间摇摆,不会将华国看在眼里。

    橡胶投资环境的糟糕很快反馈到吕梁这里,商人们在外边受了委屈,当然会找当家的哭诉。从下往上一层层的反馈效率太低,他们选择通过中华商会,将消息直接传达给这一任商会主席梅德龙。

    “事情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大家伙好不容易凑出钱来,到南洋开辟橡胶种植园,没想到受了不少委屈,窝了一肚子火。我的意思是现在对橡胶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是华国市场,国际市场上对橡胶的需求也很大,咱们离南洋近,可以近水楼台,掌握国际橡胶供应的大权。”梅德龙属于能够直达天听的一类人,找到吕梁汇报情况并不困难,而且他和吴石敏等人都兼任着总统府经济顾问的职务。

    “哦。”吕梁听完没有多说,又是一块大石头压到自己的心头。这个年代有无数的窟窿等着自己去填补,东南亚,就是其中较大的一块。

    原本的打算是统一后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再向那边动手,没想到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出乎预料,没想到民间资本如此敏感,对于利润的追求动力强劲,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国家的实力跟不上民间的状况。

    吕梁其实乐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走出去有了推动力,这才是正常的模式。而不是自己一意孤行的推动国家前进。

    大国崛起靠什么推动?当然是利益,谁也不会将国家崛起说的无比阴暗,其实就是那么回事。西班牙、葡萄牙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进而成为第一批殖民国家;英国通过蒸汽机革命和全球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薅欧洲的羊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霸主;德国和日本两个倒霉催的国家没打过其他流氓,但最后通过经济方式占领世界。

    所以说压在吕梁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现阶段没有能力出兵东南亚,给那些受了委屈的商人们报仇,就只能从内部想办法。

    吕梁把目光投向了大管家吕一,两人配合默契,吕一知道吕梁的意思。作为吕梁手下第一个基因人,吕一自始至终都在负责最重要的部门,实际上从事的是国家总理的职务,但抛头露面的是李经羲。没办法,民国强人现在还在成长中。不能拔苗助长,所以吕梁现在着重培养宋教仁,希望他能尽快成熟起来。

    “根据统计数据,国民经济发展中,原材料已经成为我们的软肋。内部渠道供应的铁矿石等金属资源占了大头,相对的其他原材料占得比重就会降低。”吕一也没看文件,张嘴就来,只有吕梁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钢铁基地到现在基本成为一个原材料供应基地。自从“泰山号”战列舰下水后,钢铁基地提供的重型机械、工业制成品等所占比重不超过百分之二。其余全部是工业原材料和基因人,其中基因人占到百分之五左右。之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橡胶大部分是钢铁基地提供的合成橡胶。

    尴尬的是,钢铁基地即使完全提供原材料,也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从长江沿岸到东南沿海,从成都平原到粤汉铁路两侧、再到长江三角洲。工业高速列车需要无限的原材料作为前进动力,单凭一个钢铁基地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在二十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合成橡胶工业普及之前,它都是一种战略资源。一战末期德国少量合成工业橡胶,然后这个技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熟。并被主要工业国应用。但此后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在许多领域,天然橡胶具有工业橡胶不具备的优良特性。

    沉思一会,吕梁对梅德龙说道:“我现在还不能让军队进入东南亚,国家与英法交恶,外交途径也没有多大作用,英国与荷兰根本就穿一条裤子。但是,这种情况在一年后就会改变,具体计划我不能告诉你。”

    “现在看来,解决工业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必须立刻解决。对于橡胶来说,天然橡胶产量少,生长周期长,那我们就开展合成橡胶工业。你可以通过中华商会发布这条消息,我们已经掌握大规模生产合成橡胶的技术,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可以通过工业部进行协商。这边提供工业设备、技术指导,你们拿出资金、人力和土地。”

    再往远一点考虑,工业产生需要的棉花、羊毛、石油、金属矿产等必须从现实角度进行开发,南方境内工业原材料稀缺,部分金属矿产开采难度大,交通不便。北方就好得多,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进行种植或开采,新疆、蒙古、东北,都是令人垂涎的资源产地。国家统一必须要加快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于北方,吕梁又一整套的完善计划,相对于暴力式的平推,这个计划显得平和得多。华国相对于北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要3-4个军的兵力就可以击败北洋军事力量,但这样的过程太粗暴。

    战争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死伤,北洋八镇(加上第二十、二十一镇)被袁世凯精心调教,耗尽心血对其进行武装、训练,培养出大量优秀军官和士兵,他们都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白白浪费在统一战争中得不偿失。

    另外战争对平民、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同样不小,内战,是军人最不希望经历的战争。

    “调查局在天津的布局怎么样了?”

    “已经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几个公司都已经成立,人员到位,宣传也已经开始,就等他们上钩!”

    终于开始了,九州战斗基本结束,田川围歼战让九州的游击队损失惨重,可以预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九州都会平静一些,这样也不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那边,对于后勤的压力也会减轻。四方会谈时间地点已定,旧金山,当地时间12月1日。到会谈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做很多事情了!

    第一步,就是金融战争,执行人,调查局三号特工,基因人吕智,化名贾森-奥马尔,国籍英国,天津橡胶公司董事长。

    犹如当初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上海,天津此时也呈现一种变态的繁荣。大量工业企业、洋行、买办商行从上海转移到天津后,这里就成为了列强瓜分华夏北方的主要港口和金融中心。失去了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列强,尤其是英法疯狂掠夺北方的资源和财富,因为即使普通人都知道,华国统一华夏只是个时间问题,留给满清和列强的时间不多了。

    列强通过特权、贷款和各家洋行、外国银行掠夺北方的财富,而各大洋行、银行中,英国德百洋行和华盛银行并不起眼,这两家公司成立于1904年,总部设在伦敦,主要经营的,就是在华夏北方的业务。

    虽然名声不响,但这两家企业资本雄厚,其中德百洋行主要收购北方的棉花、羊毛等资源,出手阔绰、信誉度高,并能及时支付货物款项,很受买办们的欢迎。另外还销售各种工业产品,小到灯油、铁钉,大到军火、轮船,如果仔细调查,就会发现这些收购的物资和销售的工业品去向和来源并不清楚,德百洋行注册了一些皮包公司,伪造税收、靠岸等文件,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去往或来源于华国,只是在工业品上加上了英文字迹罢了。

    另一家华盛银行实力同样不俗,银行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这家银行不但管理先进、经营方式花样繁多,吸引了大量中下层顾客,还打通了满清上层的关系,使满清以胶济铁路十年收益为抵押获得了华盛银行四千万两白银的贷款,在天津银行界瞬间闻名。(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万象天引

    天津德百洋行总部,一个四层大楼顶层,几名高层正在商讨,其内容如果被外界得知,一定会大吃一惊,马上让租界阿三前来逮捕这些人。

    “我们已经入股天津商报,并买通了其他三家最大的天津报纸部分记者,最好能尽快开始宣传工作,首长非常关注这边的进度,这事关整个计划的成败。”贾森坐在长桌的首位,第一个开口道。

    “这是我们调查局写好的初稿,通过审核后送到各报社,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只是,单凭天津橡胶、德百洋行、华盛银行三家,恐怕影响力不够大。”调查局天津站负责人吴金忠说道。

    西方人模样的天津橡胶董事长贾森:“这件事交给我办,白赚钱的事情那些人最喜欢干,我邀请天津几名商界名人进行商谈,许以重利,相信会让他们动心。咱们的资金储备情况怎么样,能不能应对这次计划?”

    “没问题,为了实现短时间内将风波炒热,华盛银行从那边调来了五千万两白银的资金,足以应对。”华盛银行董事长威廉说道。

    “那么现在关键就是我那边,只要能保证扩大影响力,就会让那些人自动将资金放在我们的银行里。这件事我抓紧时间办吧。”

    贾森的任务很快完成,就像他说的那样,四名在天津有头有脸的商界名人被他邀请,以天津橡胶的股份为诱饵,再加上这段时间橡胶价格的飞速上涨,成功说服那四人担任天津橡胶公司的董事。这四人中有报社的老板、股票交易所的董事、私人钱庄老板和一名满清皇族,这样的阵容足够强大,也足以使投资人放心。

    实施这个计划,最有利的条件就是现在橡胶价格上升的迅猛,与原本历史相比,华国首先开启了汽车之路,并在远东、美洲和欧洲大范围推广。汽车的火热致使橡胶价格上涨速度更快,到1905年的7月。天津橡胶股票价格急剧升温,天津橡胶公司每十股价格是620两,这样的火热局面可以让宣传少费很多力。

    天津山西会馆,青色的高墙挡住了院外的繁华。门匾上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几十辆马车穿过天津繁华的街道,来到这处位置低调、建筑高调的会馆。闻名天下的晋商走过了近五百年的年头,从贫瘠的土地上走向西口,再到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从小商小贩。再到全国第一的大财团。山西人(平遥、祁县、太古、晋中、平阳等县)在全国种下了各式商号、票号、会馆、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书写了华夏的金融传奇。

    八位天津顶尖的晋商老板汇集在会馆主厅内,相互问候,自有人为其倒上茶水,众人脸上带着笑容,只是隐约中都能看到一丝忧愁。这八名老板,其实代表了晋商八大家族,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山西财团。

    “诸位应邀前来,乔某深感欣慰,此次聚会。一是为了叙旧,二是为了今日出现的橡胶股票之事。咱们晋商进退一体,英吉利人的天津橡胶出售股票,价格一日三涨,实在是入手的大好良机。”天津大德通票号老板乔映霞说道,大德通票号为乔家所有,而乔映霞正是当代乔家族长乔致庸的次子。

    众人见乔映霞略去客套,直入主题,都有些不适,但此时不是讲究那些虚礼的时候。这段时间晋商过得比较艰难。从太平天国时期,晋商在南方的生意就遭到了沉重打击,晋商做生意最讲究一个“通”字,商品的流通、资金的流通、货物的流通等等。战争不断让商业的流通停止。许多字号被太平军收走,损失巨大。

    好不容易从长毛之乱中缓过来,又接连遭遇河南捻乱、义和拳匪、联军进京,八国联军甚至打到了山西境内,直逼晋商老巢。这些磨难他们都挺过来了。可惜,最大的磨难出现了。革命党崛起于广东,并在短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晋商猝不及防,许多生意就扔在了南方。而且,长江以南是华夏最富庶的地区,晋商大部分财富从那里获得,一旦失去,损失可想而知,晋商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现在凭借着北方的家底,艰难度日。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革命党建国后发布了《关于对晋商的处理决定》,这个文件对晋商是最致命的打击。《决定》首先揭示了晋商的发家过程,着重描写了晋商在满清入关、颠覆华夏中的行为。

    明朝末年,晋商通过北方商路,向满清输送了不计其数的战略物资,在满清几次入关劫掠的过程中,晋商都充当了领路人和狗腿子的角色。这样的黑历史无法抹去,即使他们成为华夏第一财团,即使他们“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后世对他们无比崇拜,吕梁也下决心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描述了黑历史后,《决定》要求将晋商在南方的各式字号进行拍卖,所得钱款充实国库,并严正说明,振国党统一全国后将继续对晋商进行彻底性的扫除。这个反面教材竖立起来后,晋商别想有出头之日。

    “锦堂兄(乔映霞的字)所言甚是,天津股票的事我也有所耳闻,其公司董事都是津门名人,相比不会有假,现在最关键的是及时入股。”大升玉票号老板常贵说道,常家玉字连号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初因为庚子事变、革命党崛起,常家商业受到损失,转而开办民族工业,包括蚕桑、织布、火柴、矿务等等,获利颇丰。其玉字号甚至在莫斯科都有分店,现在已经有赶超乔家之势。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投资橡胶股票,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这样的大事需要山西那边做决定。我看尽快向山西发电报,说明这边的情况,然后从各地抽调资金。”曹家隆通票号老板曹多堂说道。曹家在东北的生意受到战争影响损失很大,流动资金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现在的股票每十股为620两,谁也不知道几天后会涨到什么价格,一旦我们在橡胶投资中获利,对于我们晋商来说绝对是一个喘息的良机,也可以减轻朝廷带来的压力。”侯氏蔚字票号老板侯魁说道,他说的朝廷压力这段时间晋商都体会过。大清银行于1905年初成立,一开始是为了处理与列强之间贷款事宜,因为华国的崛起,以北方铁路筑路权为抵押,列强加大了对满清的贷款力度,因此成立大清银行。

    作为满清的中央银行、现代化银行,大清银行从晋商那里强行抢走了许多业务,晋商票号、钱庄等因此受到牵连。晋商再牛,也不敢于满清主子对抗,只能咽下这口气。

    山西会馆内的众人很快达成一致,并向平遥等地发送电报。作为字号遍布全国的晋商,对于信息的交流非常敏感,当电报这种高效的通讯方式出现后,晋商立刻将其应用到商业往来之中,他们的效率要超出朝廷不止一筹。

    平遥乔致庸等人也将此事当成晋商的翻身之战,立刻从各地调集资金,运往天津。这些华夏最聪明的金融从业者,不但眼光独到,而且异常精明,天津橡胶能吸引他们加入,不得不说调查局准备的完善。而且现代金融条件下,晋商秉持的道德、信誉等约束力很小,能够引他们上钩,也有晋商不了解现代金融的原因。

    晋商拼尽全力,单单乔家就拿出了500万两流动资金,用于收购橡胶股票。晋商全部投入超过了2000万两,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要知道满清在失去长江以南后,每年的国库收入还不到3000万两(之前为一亿左右)!

    商人敏感的嗅觉让他们最快作出动作,两千万两白银的投入让天津橡胶立刻火爆京津,到了8月15日,天津橡胶每十股的价格上升到了780两。京津两地到处流传着橡胶股票的消息,从市井小民到高官富商,一股热流在两地涌动。(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大鱼上钩

    此时的橡胶股票就不是星斗小民可以参与的了,天津橡胶公司规定最少需要购买十股,近千两白银,即使做小买卖的家庭也拿不出这么多钱,不少中收入阶层为此事着急上火,四处借钱,或者联合家族其他成员生意伙伴等凑钱,希望能掺上一脚,可惜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使他们当天凑出钱来,却发现交易所橡胶的价格再次上涨!

    橡胶股票注定只能由占总体人口极小比例的社会上层参与,这也是吕梁的初衷,如果因为橡胶股票导致北方中阶层全部破产,那之后的经济恢复将让政府崩溃。而上层不同,他们的资金原本就来路不正,吕梁将其带走,之后用于北方的经济建设,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能连带着将贪官手里的金钱搜刮一遍,比任何反腐方式都要有效!

    故宫,这个华夏皇族的居住地,靠近几十米范围内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腐臭味。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核心,代表着满清统治权力,有时候吕梁心里在想,那个激进的年代,到处都是捣毁封建残余,其实最大的封建残余就是这个宫殿,丫的怎么不让学生们到这里活动一番?

    别跟吕梁提什么国家象征文化载体文化传承,有些东西是祖宗留来的宝贝,必须重视必须好好保管必须从国外收回来,有些东西则是必须捣毁的,这个腐朽的宫殿,或者代表古代好男风的某种x剧!

    现在,深不见底的宫殿里,外边的那股热流穿过红墙黄瓦,并在宫殿内部掀起一阵热潮。

    “王爷,今儿个怎么有空来看看我这个老太婆啊?”装扮华丽的慈禧半躺着。身上数不清的装饰和脸上的粉底让她看上去就像刚出棺材的千年老妖。可惜,再华丽的装饰也掩盖不了慈禧的老态,七十岁的她经历了后宫争斗垂帘听政洋人入侵长毛之乱义和拳匪。甚至狼狈的逃亡长安,但这些都没有让她失落。因为华夏的权利还是掌握在满清手里,掌握在这个千年老妖手里。但是,革命党占据长江以南,让她再也无法保持恬静,失去权力的恐慌持续的捶打着她的内心。

    同样衰老的******奕劻(打这两字真费劲)微微垂首,然后坐在了李莲英放好的椅子上。在他看来,这位大清的掌权者深受革命党打击,恐怕活不过今年了。一旦太后归天,这大清也就到头了。

    “太后洪福齐天,权倾天,即使老了,也是神仙般的人物。”

    “王爷就别笑话我了,咱们呐,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外边的事,让小的们闹去吧,只要能保住大清江山。怎么着都行。”慈禧长叹一口气,这倒是事实,她对朝廷的掌控力度越来越小。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基本把持了朝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要不是朝廷还掌握着财政大权,说不定北洋集团就取而代之了。

    “说吧,什么事劳动王爷你亲自跑一趟,是不是袁宫保又闹什么幺蛾子?他不好好练他的兵,总给我们找麻烦!”说着慈禧竟然坐起来,看来她并不是对袁世凯听之任之,无奈中未尝没有几丝愤怒。

    “太后息怒。不是袁宫保,此人这段时间老实的很。听说是被革命党在日本的战斗吓怕了,手的军队不断从长江以北向后撤。而且准备再编练两镇新军,大清银行前天准备拿出一千万两,供其练兵,这您也是知道的。”

    看慈禧摆摆手,知道她不想听这些,于是奕劻继续说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