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因此在1910年6月前,只能由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面对德国的兵锋。
由于华国空军在战争中的应用,各**方开始重视飞机这种新兴兵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仿制和。英国空军目前拥有仿制华国f01双翼战斗机的“决绝”型战斗机350架,轰炸机仅有35架,而且作战能力低下,空军部门甚至怀疑这种轰炸机在实战中能否发挥作用。
技术部门和工厂正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过要拿出样品还得五个多月后,至于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至少还要一年时间。
好在协约国盟友的存在让英国人不至于太难堪,法国此时拥有新式战列舰三艘,新盟友意大利拥有新式战列舰两艘,他们的存在不但让地中海固若金汤,还可以让英国人从地中海抽调战舰、补充到本土舰队当中。
预计中的欧战主战场将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边境地区,因此法国人从1905年开始就加快了陆军扩充力度。战争爆发前法国已经动员陆军89个师91万人左右,大部分部署在法德边境地区。另外法**工厂为陆军准备了1200辆坦克,仅比德国陆军的1300辆少一点,但在火炮的数量上超过了德国陆军。从双方的军官素质和士兵素质、训练水平上看,双方差距并不明显,法国陆军同样自称是“世界第一”。
战时法国海军将协助英国人封锁北海,将德国公海舰队堵在军港内,并协同盟友海军保护地中海等重要航线安全。协约国完全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特别是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英法两国可以抽调大量战舰回到大西洋沿岸,以应对强大德国海军的挑战。
法国空军同样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战斗机450架,轰炸机100架,进入战时体制后,国内军工厂生产飞机的速度可以从每天五架提升到十架。只是法国与各国存在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飞行员储备不足,训练水平相对较低。除了华国和美国之外,各国都没有成立飞行俱乐部一类的培训学校,包括德国在内。
最重要的是法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甚至超过工业人口,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一直出口欧洲其他国家,乡村很富裕。这说明法国工业并不发达,但同时真打起仗来的话,国民受战争波动也比较小,农民只要在田地里耕种就有吃有穿,不受用食物配给制的折磨,这也是原时空法国能坚持四年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农业比工业发达的国家是沙皇俄国,它号称是欧洲的粮仓,在1905年到1907年之间,俄国的农场和农民经历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低烈度革命,政治方面的原因、官员的**、地主的欺压等等造成了这三年俄罗斯农产品产量的降低,乌克兰粮仓减产尤其严重。尼古拉二世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继续向欧洲出口大量粮食,导致国内粮食不足,农奴吃不饱饭,进而又让农业受损。直到石油财富增加后,俄国才从华国进口了一大批粮食改善国内脆弱的农业状况,最终实现粮食平衡,并恢复了向欧洲出口。
俄国缺少的是炮,工业的落后导致它无法武装它的300万军队,俄罗斯一直用粮食和矿产来换武器。在1909年末,俄罗斯陆军装备的和火炮只有一半左右是国内生产的,其余全部从英法等国进口,1250辆坦克中接近一半从法国进口,从华国进口的五百多辆卡车加装了钢板,充当装甲战车分配到各部队中。
尽管工业实力不足,但灰色牲口庞大的数量足以形成一股让人警惕的洪流。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共动员120万兵力,其中远东、蒙古、中亚地区共五十五万,为了防止华国的北上,俄国不得不抽调重兵囤积在亚洲境内。在欧洲方向,俄军拥有六个集团军的兵力可供使用,对德国、奥匈帝国形成兵力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大战中一国的潜力体现在多个方面,英国可以维持四年、八年的战争而不崩溃,根本在于其世界第一的战争潜力。非洲、美洲、亚洲的殖民地可以为英国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只要后勤运输线没有被切断,英国人就可以长久的坚持下去,这是德国无法媲美的。
战争中英国可以从各殖民地组建部队,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组建的殖民地军队完全可以弥补大战造成的人力缺口。拿一个德国士兵换十个殖民地士兵,这样的战损比对英国非常有利,德国人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
以其庞大的国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灰色牲口,俄罗斯拥有近乎英国一般的战争潜力,如果德国不能尽快打破僵局,将会在资源消耗中走向灭亡,不可避免的接受战败的结局。
萨拉热窝事件后政治角力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局势向着战争的方向快速迈进,终于在1910年1月17日,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18日德意志帝国履行盟友的义务,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也同时向三国宣战。(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战
之后的国际外交界被相互宣战挤占频道,1月20日俄国向奥匈、德国、保加利亚宣战,21日法国向三国同盟宣战,同日英国向三国同盟宣战。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直接解决分歧的方式——暴力,搅乱欧洲人脑浆的大战终于全面爆发,各国外交家终于不用费尽心思的勾心斗角,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军人,语言的艺术失去作用,双方靠子弹大炮说话。
在欧洲,德国士兵和法国士兵的刺刀即将碰到一起,在亚太,局势似乎波澜不惊。从1906年起就剑拔弩张的华美两国经贸往来没有受到欧战的影响,大量的运输船照样来回与太平洋两岸,这两个国家似乎完全化身为生意人,虽然美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产值、华国拥有事实上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
两国领导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矛盾终将有被激发的一天,战争不可避免,不过两国之间的战争一旦爆发就将是山崩地裂一般,不比欧战的规模小多少。
对于华国来说,在军事实力占优时发动战争,比等到美国工业实力完全转化为军事力量那一天再开战更有利。而且美国此时虽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但地位并不高,他是欧洲国家的债务国,在金融上还受到以犹太财团为代表的欧洲集团的控制。
因此美国的打算就是通过欧战,向开战双方倾销商品,偿还债务,并最终摆脱欧洲集团的阴影。只是这样的打算是在1909年才被提出的,第27任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上台,共和党继续执掌白宫。
曾担任第一任菲律宾总督的塔夫脱总统对美国失去菲律宾心怀怨念,却也知道美国此时不易于华国进入战争状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现有军力无法保证战胜华国,在1909年美国陆军向塔夫脱递交的报告中显示,陆军现有兵力不到十万人,而且装备落后、陈旧,迫击炮、大威力火炮、坦克、装甲车等在陆军中几乎看不到,士兵缺乏训练,军官数量较少。预备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民警卫队和民兵根本没有接受几天军事训练,民众也缺乏参加战争的兴趣,大部分人还沉醉于本土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经济中,通过议会就可以看出,反对战争的声音占据主流。
不能开战的根本原因,是与华国开战取得的利益与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美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大西洋,世界的重心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地区只有无数贫瘠的岛屿,虽然美国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与欧洲比起来只能算零头。开战意味着与华国断绝经济往来,这对美国商人、财团、工人和部分政客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从成本上看美国将付出更多,对付华国需要更多的战舰、更大规模的陆军,武装这些军队的耗费能让议会发疯。作为美国总统,塔夫脱还要承担战争失利造成的被动,议会和民众将会把失利的怨恨发泄到他的头上。
因此当塔夫脱的幕僚提出缓和与华国之间紧张的关系,集中精力供应欧洲大战的消费时,塔夫脱立即答应,并派出外交官试探华国的反应。
幸运的是华国的回应非常令人满意,按照华国驻美国大使的说法,华国也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向俄罗斯和整个欧洲提供香烟、面包和大炮,能赚钱的机会不可错过。与其和美国关系紧张,不如联起手来瓜分欧洲市场,而且华国商人也不愿意放弃发财的机会。
政治体制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塔夫脱轻易相信华国人的说法,议会也兴致冲冲的驳回了美**方要求扩大军队规模和装备数量的申请,美国国内一片欢呼和平和发财的场景,甚至有议员提出和华国缔结和平条约,在其中划分两国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1910年1月25日,华国东海舰队母港舟山,海军司令吕海正在审阅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由总参谋部签发,经总统府审阅并批示后转交到吕海手中。看完后吕海命令档案员将文件封存,然后抬头看着远处停泊的战舰,不禁思绪万千。作为基因人的他似乎也多愁善感起来,华国海军终于完善起来,成熟的作战编队加上不间断的训练,让华国海军实力无比强大。就像一台电脑一般,无数数据从吕海脑中流转。
舟山军港经过八年连续不断的扩建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港之一,可以同时容纳上百艘万吨级战舰停泊。而此刻军港内也停泊着近四十艘战舰,它们密密麻麻的排列在码头上,如果这些战舰同时被毁,意味着华国海军将损失一半以上的力量。
当然,舟山军港也是世界上防御水平最高的港口之一,港口外岛屿星罗密布,厚重钢筋水泥组成的岸防炮台多达一百五十座,两百毫米口径以上的大型岸防炮二十一门,足以毁灭任何试图穿越航线的敌**舰。
军港左侧两个军用机场上驻扎着海军航空兵一个侦察机大队,两个战斗机中队和一个轰炸机中队,和海岸雷达一起为军港提供远程预警,并提供空中掩护。海军陆战队提供了两个团的兵力为军港提供陆地防御,并在极端的情况下抗击登陆的敌国士兵。
靠近经济发达地区使军港可以获得充足的补给,码头上油料管线交错纵横,一条铁路支线直接通到码头地区,便捷的公路网也能使物资通过卡车及时运送到港口。码头上先进的物资装卸设施可以让军舰接受补给的效率大大提升,港口附近的生活区和娱乐区可以让海军官兵们得到最大的放松。港口还有六座大型船坞,可以为远航归来的战舰提供整修,当战争时期战舰受损,这里还能提供一定的修补作业。
这里同时还是华国最大的潜艇基地,与水面战舰不同的是,潜艇部队并没有划分东海、南海等分舰队,而是成立专门的潜艇作战司令部,由其统一指挥,并在沿海的湛江、马尼拉、冲绳、大连、鹿儿岛等地设置潜艇部队分基地。
东海舰队的战舰值得军方在港口投入这么多的资源,以两艘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的东海舰队,拥有“将军级”航空母舰两艘,分别是白起号、霍去病号;五岳级战列舰1艘华山号;“帝国级”战列巡洋舰两艘,分别是大秦号、大汉号;“南海级”巡洋舰10艘,“广州级”驱逐舰21艘。另外还有六艘大型补给舰,两艘万吨级医疗船,一艘通信船。
东海舰队分为两艘航母为核心的攻击分队和华山号战列舰为核心的打击分队,攻击分队还包括两艘航速极快的帝国级战列巡洋舰、7艘南海级巡洋舰和15艘广州级驱逐舰;打击分队主要负责取得制海权后的对地攻击,和保护攻击分队不受敌方战列舰的袭击。
华国逐渐成熟并规模迅速扩张的造船工业使新式战舰的下水在1908年达到高-潮,对于吕梁来说,对军队绝对的控制力、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明了,使他不用受到人为因素的阻挠,就可以决定海军的发展方向。
从一开始并不适合海战的南海级、广州级,到1907末和1908年下水的四艘将军级航空母舰,军方和造船厂只有听从命令的份。所以,在1907年12月10日第一艘航空母舰白起号下水,并在不久后被外界知晓后,这种战舰成为世界海军届的笑话,世人普遍认为华国海军除了两艘超级战列舰外没有更多的能力威胁自己,也许那两艘超级战舰和卖给德国的四艘战列舰就是他们从海底里捞出来的史前遗迹,他们根本不具备制造战列舰的能力,从这艘“航空母舰”就可以看出端倪。
将军级航空母舰拥有怪异的外形:宽阔的甲板,巨大的排水量,强劲的动力系统,超高的航速,但就是没有主力舰应该具备的厚重装甲和大口径舰炮,甚至最大口径的火炮只是12门127毫米火炮,用来打驱逐舰都显费劲。
当然,通过间谍门拍摄的照片,海军技术专家们可以看出这艘军舰的用途,它似乎是用来在海面上起降飞机的平台?也许,飞机在陆地战场上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航行在大海上的战列舰,面对厚重的装甲,飞机这种小玩具根本就是个笑话!
英国海军得到情报后,出于对华国的重视,曾命人按照照片,使用一艘货轮改装了一艘可以起降飞机的战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类型的战舰在海战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顶多可以充作海上侦察平台。(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八章 航母编队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将军级航空母舰(原型埃塞克斯级)标准排水量27200吨,满载排水量34880吨,舰长米,飞行甲板长米。采用八台锅炉、四部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万轴马力,航速节,燃料载量63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航空母舰最重要的是其舰载机,将军级可携带战机总数为103架,白起号的航空大队包括:1个战斗机中队37架,一个战斗轰炸机中队37架,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15架,一个机中队15架。
将军级另外三艘在1908年相继下水,第三艘和第四艘分别是卫青号、张辽号,它们被交付南海舰队使用。造船厂里第五艘项羽号和第六艘赵云号正在建造之中,海军计划共生产这种主力舰队航母十二艘,在1911年前全部交付海军使用。
除了舰队航母,海军也向造船厂下达了“琉球级”护航航母和“台湾级”轻型航母的订单,不过在1909年之前华国造船厂被海军主力战舰的订单填满,护航航母的建造被排在了1909年6月之后。按照计划,华国海军将总共需要超过一百艘护航航母、三十艘轻型航母,才能满足太平洋战区、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作战需求。如此庞大的战舰数量,如果不进入战时体制,在1911年前很难完成。
海军的胃口之大,使其获得的资源仅次于陆军,甚至有赶超陆军的架势。将军级航母下水进入现役后,很快另一艘战舰就为华国造船工业捍卫了荣光,各国海军届对华国的嘲笑戛然而止,并投入巨大精力研究华国新下水的战舰。
被命名为“帝国级”的战列巡洋舰,被华国海军称为“快速战列舰”,首艘“大秦号”于1909年1月下水,经过海试后在1909年7月进入东海舰队服役。成熟的设计让战舰的海试时间缩短到最小,这也是华国海军具备的优势之一。(参考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帝国级加入华国海军引起了包括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内的又一次恐慌,因为从偷偷拍摄的照片上看,技术专家推测这种战舰与五岳级战列舰类似,甚至主炮口径更大,如果华国海军装备此类型战舰超过十艘,英国海军需要在印度洋和东南亚准备二十艘以上的无畏级战列舰才能与之抗衡,显然,这个数量是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
既然数量达不到需求,就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更厚的装甲、更大的排水量、更大口径的舰炮、更强劲的动力,这些指标成为各国造船技术专家,尤其是英国人的梦魇,他们似乎在追赶华国海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英国人不比如此惊慌,帝国级战巡是用来跟随航母编队,并保护航母的新型战舰。为了提高主机功率、减轻战舰重量以增加航速,帝国级战巡还要考虑到将来可能存在的空中威胁,加强了水平防御装甲,因此舷侧装甲带只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穿透,也就是说355毫米口径。在1909年英国下水的最新型战列舰已经装备了15英寸口径的舰炮,根据情报部门获得的信息,英国人已经研制成功16英寸口径舰炮,即将装备在下一级战列舰上。
帝国级战巡的性能数据是,标准排水量34600吨,满载排水量42300吨,八台锅炉,四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为121000轴马力。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6450海里,5560海里/25节。完全可以跟随航母编队作战。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该舰在设计建造时就完全考虑了防空需求,不需要在后期进行防空。
按照计划,帝国级战巡一共建造八艘,后续建造要根据战况和使用情况进行修改,或者舰体的修改,或者战舰数量的修改。
海军基因人军官们没有什么感觉,他们基本上就是冷血动物,不过海军普通人军官对此欣喜若狂。在航母下水服役时这些军官们的感受和英国海军一样,或者有更多的怨恨,为什么海军上层不建造更多的战列舰,而是选择航母这种大玩具?没有大口径舰炮,没有厚重的装甲,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于是极致的失望在帝国级战巡服役后转变为巨大的喜悦,华国海军除了两艘五岳级战列舰后终于迎来新的主力舰!几年前面对远征舰队时,缺乏主力舰的窘境已经让海军军官们刻骨铭心,他们做梦都想拥有更多、更先进的战列舰。尤其是眼睁睁的看着四艘战列舰被送往德国,这种悲伤甚至导致了一名极端的海军上尉军官自杀,悲剧产生后海军赶忙进行安抚工作,暗示会有新型战舰下水,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耐心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即使装甲略显单薄,帝国级战巡也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而且三联装405毫米口径主炮,其火力甚至超过了五岳级战列舰。有幸被选中成为白起号战巡船员的水兵们日以继夜的进行训练,以熟练操控这艘钢铁怪物。相比之下在将军级航母上服役的水兵和军官就有些情绪低落,他们自认为是被海军抛弃的人,在白起号战巡水兵经历主炮轰鸣,而肾上腺素急剧分泌时,他们只能进行枯燥的战术训练、编队训练、战机起降训练,每次回到港口都会受到战巡水兵的嘲笑,以至于抬不起头来。
这种情况在1909年11月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华国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抽调部分主力舰只,在渤海湾进行了一次海军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保密程度极高,民间贸易往来非常繁忙的渤海湾甚至全部内海军封闭,禁止任何民用船只进入,也禁止任何民用船只离开渤海湾内的港口,上百艘战舰来回巡视,只为了不让演习内容外泄。
演习的过程不提,其结果让海军官兵人完全理解了如此保密的原因。以两艘五岳级战列舰为核心的分舰队与两艘航母组成的分舰队进行对抗,演习刚刚开始不到两个小时,战列舰分舰队就被航母分舰队派出的侦察飞机发现,然后第一批五十架飞机从航母上起飞并在半个小时后抵达战列舰分舰队上空。
尽管五岳级战列舰上拥有足够的防空炮火,分舰队也有十五艘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战列舰分舰队还是在三个批次飞机的打击下战败。结果是战列舰分舰队中两艘战列舰被重创,一艘被导演组判定一个小时后沉没,另外有三艘巡洋舰被击沉,五艘驱逐舰被击沉。而航母分舰队只损失了四十二架飞机,比起来,航母分舰队大获全胜!
如果没有那些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航母分舰队飞机的损失会更低,从华国海军初建,其主力战舰就是以高航速、轻装甲、轻火力为特点,这种类型的战舰与世界主流格格不入,好在两艘五岳级战列舰让华国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这次演习后海军官兵也终于明白南海级巡洋舰和广州级驱逐舰的真正作用,那就是为航母编队防空支持,而不是用于战舰对轰。当初建造的大量巡洋舰和驱逐舰直接用于航母编队,为现在的造船厂省下了大量船坞,使造船厂得以集中精力建造战巡和航母等主力战舰。
参演的海军官兵被要求严格保密,演习的过程和结果一个字都不能泄露,官兵们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关键。这是足以改变海战模式和世界格局的演习,对华国海军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参演的官兵也不愿意回忆那场战斗,尤其是战列舰分队的官兵,铺天盖地的飞机,俯冲轰炸、攻击,即使密集的防空炮火都很难阻挡那些飞行员们疯狂的攻击。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英法美等国获得了演习的内容,也不会改变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战力量结构,另一个时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世界各国才将航母作为真正的核心使用。二战末期日本还在投入巨资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海军对于巨舰大炮的追求和狂热不会因为一场演习就发生改变。
海军将领和水兵们更迷信肉眼可见范围内,刺刀见红的舰炮对轰,要想过渡到可视范围之外的海战,在这个时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华国海军可以掌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术优势。(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九章 海军舰载机
从另一个角度说,其他国家就算将海军转变为航母为核心,也没有能力在几年内办到。航母编队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确立战术思想,到设计舰队航母,攻克建造技术难关,下水服役。从确立航母编队组成战舰,再到设计新的护航战舰。形成航母编队后的战术摸索和运用,这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航母舰队的核心是飞机,包括侦察机、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这些不是各国现有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可以实现的,甚至不是飞机专家们能够想象到的,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散到用飞机攻击战列舰,各国对于飞机的能力还保持很大的怀疑态度!
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开始仿制华国战斗机和轰炸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华国飞机实物成为价值连城的东西。在逐渐吃透华国技术后,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先进工业国家,根据本身的需求开始设计拥有本国特点的飞机。
在1909年初,英国第一架具备华国f01基本数据的战斗机从工厂下线,标志着英国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飞机设计制造能力。本时空各种技术因为华国蝴蝶的煽动大量提早亮相并被科学家们攻克,科技树猛然拔高一截,导致各国工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给军队提供了更先进的武器。
巴尔干战争为各国新式武器提供了最佳的试验平台,英法的新式坦克、火炮、飞机装备了巴尔干同盟军,奥斯曼土耳其则由德国新式武器武装,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实战交火。通过实战检验,各国又根据反馈改进手里的新式武器,并最终确定量产型号,投入工厂后大量生产。其中英国索普维斯公司生产的“骆驼”双翼战斗机表现抢眼,成为巴尔干战争中的明星,击落土耳其空军装备的德国“福克3”型双翼战斗机25架,自身仅损失11架,当然这之中也有飞行员的因素,不过骆驼战斗机的性能确实出众。
德国当然拥有更先进的战斗机,他们从华国获得的技术援助更多,德国科学家也不亚于英国人,德国空军装备的“福克d。vii”型战斗机就在性能上完爆“福克3”型,德国空军将领称这种战斗机“让平庸的人驾驶它变得优秀,优秀的人驾驶它能成为一名王牌”。不过出于保密的需要,德国人并没有让最先进的战斗机在巴尔干战争中亮相。
不过飞机在巴尔干战争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战局的影响程度不如新式火炮和坦克那么大,各国对于飞机的战术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另外,关键的轰炸机航程、载弹量等受到技术的限制,在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这些飞机怎么能对战列舰形成威胁呢?从英美等国的角度出发,这样认为也没有错误。问题是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与他们千差万别,技术上的差距足有二十年!
单说海军航空兵,从1908年全军大换装开始,海军就接收了新式战斗机和轰炸机,用于海岸防御使用。此时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与陆军使用的飞机没有区别,不过新式战斗机和轰炸机让原来的飞行员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更快的速度、更强大的火力、更高的升限等等,都与之前的飞机差别很大,相应的战术运用也不同。飞行员们之前积攒的经验很少能用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新式飞机。
白起号航母下水后,航空大队同时组建,并接收了航母专用的飞机。飞行员们已经在陆地平台上训练了一段时间,上舰后还要进行不同海况条件下的起飞着陆训练,不过航母航空大队的座驾让飞行员们忘记了疲劳,沉醉于新式飞机的强大之中。
航空大队俯冲轰炸机的选用曾经在海军上层中引起过争议,先前装备的是与空军一样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这种飞机由兰州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空军对此赞不绝口,海军上层也有一部分将领很欣赏这种外形丑陋、但攻击能力强大的飞机。
只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航母上的能力受到限制,载弹量也能让人满意,潍坊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的无畏者俯冲轰炸机性能更加优越,不过这个地方小厂之前只是生产飞机零件的,没有整机生产经验,可以说默默无闻。要不是在投标中被一名技术员注意,也不让海军上层矛盾。
口说无凭,海军决定让斯图卡和无畏者通过试验来决出胜负,最终结果让人意外,无畏者的表现更好,更符合海军的要求。被选中后无畏者俯冲轰炸机成为海军航空兵主力,大战期间一共生产了三千五百架。
无畏者的性能出色、可靠性和稳定性出众,金属蒙皮技术更为成熟,具备穿孔式空气刹车襟翼,增加了俯冲时的机身稳定性,而斯图卡还需要额外加装维持稳定性的副翼。无畏者可收藏式的起落架也比斯图卡降低了更多的风阻,极速更快。大马力的发动机、自封式油箱与防弹装甲和更大的炸弹挂载重量,让无畏者的攻击性能超越了斯图卡。
只是加装装甲导致无畏者飞行速度略低于空军装备的斯图卡,缓慢的飞行速度也成为无畏者被诟病的唯一因素。比起来它无与伦比的飞行记录和极低的失事率更被飞行员们看中。
航母航空大队装备的07式鱼雷攻击机是一种最新机种,飞行员们此前从没有接触过这种飞机,不过比起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带给战舰的威胁更大(对超级战列舰来说)。在渤海湾军事演习中,两艘战列舰被重创主要是由鱼雷攻击机造成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相互配合,无畏者携带的航空炸弹虽然不能对五岳级战列舰造成致命损失,却可以吸引防空炮火的注意力,给进入低空的鱼雷攻击机投放鱼雷创造条件。
比起来鱼雷攻击机比俯冲轰炸机的战损更高,它的飞行速度更慢,投放鱼雷时的高度很低,很容易被放平的防空炮击中。鱼雷机的生存能力较弱,在战斗机的拦截下几乎等于自杀鱼雷机飞行员要面对更大的危险,战术运用决定了它们较大的损失,为了降低被击中的可能、增强鱼雷攻击的效果,海军航空兵选用了各飞机制造厂提供的名单中性能最出众的一种。
07式鱼雷攻击机不但可以悬挂一枚鱼雷,平行海面飞行时速度保持在280-350千米/小时,投雷高度在100米左右进行鱼雷攻击。还可以在投弹高度3000米以上,通过五机编队水平掷弹,悬挂一枚800千克穿甲炸弹轰炸大型舰只甲板及上层建筑。
不过随着后来战争的推进,各国装备的战斗机质量直线上升,07式攻击机面对的威胁越来越大、战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显赫,损失也变得无法承受起来。在1912年新式的舰载攻击机全面取代07式攻击机,截止换装之前,07式共生产1250架,损失超过130架,大部分损失是在战争后期出现的。
专门为舰载航空兵设计的“海盗式”战斗机一直到战争末期都是航母主力战斗机,大战期间华国一共生产了5500架。这种战斗机加速性能出色,强劲的2000马力发动机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盗式战斗机都是华国乃至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活塞式战斗机。6门毫米机枪或者4门20毫米机炮使其火力强大,在战斗中可以将敌方战斗机轻易撕成碎片,只是战争初期敌国海军很少有可供海盗式战斗机攻击的对象,即使到了后期,也没有一架舰载战斗机是海盗式的对手。
即使有完备的技术资料、基因人充当干梁的设计团队和高级技术员、发达的飞机制造工业,华国也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了首架海盗式战斗机的原型机。技术难关在于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华国最大的飞机发动机生产商广州发动机制造厂用了相当长时间才突破发动机技术难关。
海盗式舰载战斗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鼻过长导致驾驶员的前向视野不佳,以后屡次的改动都试图改善这一问题,但成效一般。另一个问题是机翼的曲位过低,限制了飞行员的判断,使飞行员在降落时容易因为操作不当(比如打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