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 135 部分阅读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合,之后寻找机会在东南太平洋活动,威胁华军登陆澳洲的军队和海上航线,吸引华军舰队前来,并伺机决战,最后掩护陆军登陆圣诞岛,打响反击战。

    能获得如此详细的情报得益于调查局十年多来的苦心经营,美国是调查局布置的重点之一,上千名高级基因人渗透进这个国家,分布在各个行业。而这条情报,来自于美国海军参谋处的一名后勤少校军官,一名基因人间谍。

    当美军分舰队从智利圣地亚哥港出发时,华军主力舰队已经驶入东南太平洋,这支由三艘舰队航母、七艘主力舰和另外三十九艘战舰组成的舰队,目标就是美军分舰队,华军要在美军战舰汇合之前将其消灭,将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美国人同样得到了华军主力舰队离开珍珠港的消息,他们在太平洋上有一百五十多艘远洋潜艇活动,从夏威夷战役之后,华军和美军之间的潜艇战、反潜战就一直没有停歇,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大西洋。蔚蓝色的太平洋海底,有五十多艘美军潜艇、七艘华军潜艇和一百多艘运输船的残骸,可以证明这里的惨烈。

    向国内传输华军舰队离港的美军潜艇很快就被追送的驱逐舰击沉,牺牲变得价值非凡,航行在南美海岸的美军分舰队立刻警觉起来,再加上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支分舰队有惊无险的驶过加拉帕戈斯群岛,甚至在克利伯顿岛以南五十多海里的时候都没有被华军发现。

    可惜好运到此为止,发现美军分舰队的不是华军潜艇或者巡洋舰,而是一架华军远程高空侦察机。事情就是如此荒谬,被认为效率最低的高空侦察机发现了敌人,数量最多、效率相对较高的潜艇和战舰却没有发现。

    ps:本书还有几章就要结尾,作为小白君的试水之作,也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结尾太粗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段时间感谢大家的陪伴,感谢大家的支持!受宠若惊!(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七章

    负责警戒的战斗机发现华军高空侦察机后,舰队就进入最高境界状态,舰队司令官下令起飞十一架侦察机、扩大舰队四周搜索范围。+頂點小說,防空与反潜作业同时进行,让舰队官兵疲惫不堪,距离本土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不可能一直持续精神紧绷的状态。而且他们已经经历了上万海里的航行,官兵的状态、战舰的状态都不好,他们只能期盼不要在半路上遇到华军舰队。

    可惜的是美国人没能如愿,当圣迭戈军港的战舰驶入太平洋,试图与分舰队汇合的时候,华军主力舰队距离美军分舰队已经不足两百海里。在墨西哥西海岸。雷维亚希贺多群岛附近,华军准确捕捉到美军分舰队的身影。

    华军三艘舰队航母释放的第一攻击波很快抵抗目标上空,十架执行防空警戒任务的美军战斗机首先迎上去,而唯一的一艘美军航母则准备释放战斗机。但这艘航母是华军飞机的首要打击目标,美军舰队防空阵型散乱,没有专门的防空战舰,防空效率一般。而且面对华军高速飞机,那些防空机枪和防空炮有些力不从心。

    当干掉美军战斗机后,那些防空火力成为华军战斗机的目标,仓促之下单凭防空火力根本无法阻止华军飞机肆虐。第一波攻击结束后已经有两艘美军主力舰被重创,一艘巡洋舰沉没,那艘珍贵的航母甲板上正燃起熊熊大火,即使扑灭也无法继续起降飞机。另外一艘战列舰被三枚鱼雷和五枚航空炸弹命中,舰体大幅度倾斜,狂暴的海水涌入,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美军分舰队继续像靶子一样被华军飞机攻击,耗尽弹药的第一波飞机返航,第二波飞机紧随其后赶到战场。强大的战列舰只有被打击的份,一身武力无处发泄,这种憋屈是美军官兵难以承受的。他们幻想中的巨炮对轰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事视线外的远程打击。那些灵巧却又残暴的华军飞机,似乎比战列舰更加强大。

    先发现、先攻击,航母时代不仅仅需要先进的飞机和战舰,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战术。美国人在这方面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他们拥有的一艘舰队航母本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起码给华军飞机和战舰造成一定的损失。

    空中打击共分为三个波次,四艘主力舰中,两艘战列舰被击沉、四艘重创,一艘速度较快的战巡因为进水,速度变得和海龟一样。另外还有十多艘其他战舰受创,所以当华军舰队主力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代理舰队司令官发现他们的敌人是六艘主力舰和四十多艘其他类型战舰,因此果断投降。

    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击计划失败,这可以看做是对华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也有一定的赌博心理因素。美国人为此付出了一支强大的分舰队,开战以来暴兵的成果消耗大半,他们再次缩回圣迭戈军港,在路航的庇护下战战兢兢。

    消除了美军海军的威胁后,华军在澳洲大陆上的攻势恢复,在华军多面强压下,联军陷入苦战,接连丢失重要城市。在悉尼战役中,有一万多名美军士兵和三千多名英军士兵向华军投降,这是澳洲战场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投降,联军终于被华军打掉了抵抗的决心。一万五千多名澳军士兵退回堪培拉,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城市,最后的防线。

    正面战场打成一锅粥的时候,一场交易正在秘密进行,在北方边境,大量物资被堆积到火车车厢内,通过铁路快速运往俄国境内。这些物资没有标明产地,而且全部用俄文书写标注,但外界很容易看出,这是华国生产的物资——她正取代英美成为俄国最大的援助国家,用俄国牵制德国,吕梁已经开始为战争之后的利益划分做准备,华德两国之间的矛盾凸显。

    澳洲之战尚未结束,东南半岛再次燃起战火,准备充分的华军出动十五个步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向缅甸的英军防线发起猛攻。已经没有多少退路的英国人死战不退,这里有上百万殖民地军队,比较充足的物资,再加上几千名英军本土军官指挥,竟然挡住了华军的攻势。

    英军付出了十五万殖民地军队的代价,成功守住仰光,这个战役被伦敦的报纸成为“仰光大捷”,并宣称华国人无法迈过仰光防线,进入最宝贵的印度。但这个报道在十天后成为笑话,等待重火力抵达的华军发起了第二次攻势,五百多们大口径火炮和六百多架飞机加入战场,英军赖以为支柱的丛林被华军投掷的燃烧弹点燃,英军哭喊着从燃烧中的丛林跑出来,然后进入华军早已准备好的伏击圈。

    与此同时,华军印度洋分舰队从新加坡出发,利用马来半岛上五百多架飞机的掩护,突破英军岛屿防线,将战火烧到印度洋内。

    面对华军咄咄逼人的态势,英军调整策略,试图利用拉长华军战线和后勤补给线的方式,延缓华军的前进速度。他们放弃了缅甸大片地区,一路向西撤退,最终躲到边境地区坚固的工事后面,这里囤积了上百万阿三士兵和为数众多的物资,可以说英国人利用在印度上百年的积累,在印度能够拿出的力量,大半都位于这条防线上。

    华军偏偏绕过了这条防线,地面上的平行推进对于华军来说得不偿失,他们不仅需要面对英军坚固的工事和漫长的防线,更需要解决热带丛林地区的后勤补给问题。因此华军在这里放置了十个师的步兵和五个师的缅甸独立军士兵后,就将精力放在了海洋上。

    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将希望寄托于敌人攻打自己的坚固防线,德国人从阿登森林绕过去,华军则从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绕过去。华军拥有优势的海军和海上运输力量,而英国人在印度却没有完善的海面防守力量,英军印度舰队也因为本土的抽调变得单薄许多。

    两艘舰队航母和七艘轻型航母为核心的华军印度洋分舰队完全控制了南亚的制海权,两个海军陆战师的华军部队在印度恒河河口附近登陆,拉开了南亚攻略的序幕。

    陆地上的战斗并不激烈,英军殖民地军队面对精锐的华军不堪一击,英国人能拿出和华军数量相等的军队,对于华军士兵来说,其实和那种军队作战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不是说敌人装备低劣,而是他们根本算不上军队,哪怕面对凶悍的日军,也比和这种敌人战斗更舒服。

    没有坚决抵抗,没有偷袭骚扰,没有战术运用,一触即溃的敌人差点让登陆的华军深入内陆几百里。历史证明越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越是会造就松软的民族,这片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方,理所当然的造就了战斗力最底下的种族。这是英国人的悲哀,南亚殖民地里上亿人口,却都是最差的士兵。

    不过此时的英国人顾不上自怨自艾,他们在东北部防线上的主力正在被华军切割包围。而华军的登陆也标明他们主攻方向不是东北地区,因此三十多万英军士兵被调回,大战随即爆发。

    顺利登陆后的华军,只要后勤能够跟得上、运输船充足、航线安全,就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士兵送上岸。而现实是华军拥有上述条件,来自南方沿海地区的士兵,来自日本军团和缅甸军团的士兵,完全能够适应南亚的气候。为了降低本土士兵的损伤,华军大量使用外籍军团,十五万日军士兵和五万名缅甸士兵成为作战主力。战斗经过表明对方无愧于世界最差士兵的称号,三十多万士兵在两天内溃败,接连丢失东北大片地区。

    一个月后,两个集团军的华军部队登陆南亚,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进入倒计时,十五天后德里城中心升起华军旗帜。之后华军又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英国人完全驱逐出南亚,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南亚攻略是华军进行的最轻松的战斗之一,英国人精心准备的防线和工事没有派上用场,几百万殖民地军队在野战中被华军轻易击溃。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平坦的地形,让华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迅速穿插提供了有利条件。英**官们面对华军高速穿插包围的战术无可奈何,面对手下印度士兵的无能无可奈何,面对英军的颓势更无可奈何。战斗中几万人甚至十万人规模的投降比比皆是,这次战斗只是锻炼了华军的后勤能力和收拢战俘的能力罢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八章

    当华军提出南亚独-立自治的时候,英国人在南亚的统治崩溃了。战场上,东北方向协约国的主力被华军歼灭,上百万印度士兵成为华军的战俘,英军丢掉南亚地区最大的作战集团,其他地区就像剥了蛋壳的鸡蛋等待华军吞咽。

    明智的印度人都能看出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纵横娇惯多年的英国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华国人正在成为南亚新的主人,倒向哪一方更有利太明显了——从印度本土势力倒向华国的速度来看,他们对于英国主子没有多少忠诚。

    制约华国完全控制南亚的因素只有这里广袤的土地和糟糕的交通条件,但这些在当地势力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当地向导和劳工帮了大忙,许多没有铁路的地方靠无数当地人运输后勤物资,效率不高,但好过没有。

    三个月内华军进入德干高原南端、西北沙漠地带和北方华国边境,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出现在阿富汗边境,对中东地区虎视眈眈。三十多万英国人成为华军俘虏,这其中大部分是衣冠楚楚的平民和所谓的贵族,不过将来在战俘营和建筑工地上,这些人的绅士风度将会荡然无存。

    丢失南亚对协约国的打击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英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中东石油通道面临被截断的危险,南亚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无法继续使用,英军控制的印度士兵和军官军心不稳,国内工业慢慢陷入停滞,海军战舰和陆军扩编陷入困境,更不利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逐渐浮现。

    对于南亚的处理方案已经存放在总参档案室内,此时拿出来略加修改即可。按照规划,南亚地区将形成二十多个国家,印-度-教地区和伊斯-兰-教地区都分成多个国家。当地势力对此非常欢迎,之前在印度占据主流的政党则表示反对,但是他们手里没有武装,部族首领、地方首领和将领在华军的扶持下势力庞大。英国人动员的殖民地军队一大半成为那些地方首领和将领的武装,凭借这些军队,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再加上华国的利诱,南亚分裂不可避免。

    之后的上百年间,南亚战火纷争不断,小国之间争斗不休,军阀统治成为这里的主流。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可以再次统一,因为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阻挠着这里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甚至各国之间的战斗都有华国的影子。通过扶持一些小国、中立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华国在南亚获取了难以想象的利益,某些评论家甚至将华国之后的百年霸权归功于南亚地区,通过掠夺这些地方的资源,占领这些地区的市场,出售华国剩余军火,华国在这里的统治稳如泰山。

    在夺取南亚的过程中很少发生战斗,华军在这里的战斗更像是接收。不过在几场小规模战役中,英军士兵和廓尔喀雇佣兵为主的防守方给华军造成不小的麻烦,这些战斗提醒华军,他们还是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在波斯湾沿岸,一场硬仗正在进行,华属科威特地区,华军战争爆发前华军驻扎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部队,并在大布尔干油田等几个产油区重点布防。战争开始后华国和英国之间还没有决裂,而且包括大布尔干油田在内的中东油田继续为协约国提供石油,波斯湾一度成为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大量原油被运往东亚和欧洲,甚至更远的美洲。华军趁此机会向这里增派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步兵旅的部队,空军七十五架飞机协助陆军防守。利用这支部队的驻扎,华军获得了不少沙漠地区装备的经验,比如单兵用武器和坦克等如何防止风沙,护目镜、过滤网、沙漠地形军装等等。

    战争开始后通往华国的中东石油断绝,英国人试图夺回科威特地区,这里可是中东最大的油田所在地,出产的原油占据中东石油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为了一战成功,英国人从伊拉克、印度、沙特,甚至埃及等地调集三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分是殖民地军队。一是为了夺取油田,二是巩固中东防御力度,降低中东存在的风险,这里算是协约国的大后方了。而且华属科威特与华国相距甚远,海上航道断绝后基本与国内失去联系,华国的远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航程也不足以抵达科威特。

    从人数上看英军与科威特地区的华军对比是七比一,但华军火力不弱于英军,甚至更加强大。战斗伊始,英国人拼凑的一百多架飞机就在空战中损耗殆尽,二十一架强大的野马战斗机统治着科威特的天空,并保护几十架轰炸机,参与到对地面英军的进攻中。

    华军在这里存储的弹药充足,油料更是不缺——在油田附近,华国就建有一个小型的石化工厂,足以为这里的华军提供燃油。不利的是食物和淡水,炎热天气下的食物不易储存,所以这里的华军士兵最常食用的是储存期长但口味差的罐头食品。淡水方面,华军的海水淡化设施比较先进,但口味同样让人难以忍受,只是解决了有无得问题罢了。

    狭小的地形不利于华军辗转腾挪,沙漠地形也不利于防守,除了油田附近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外,华军没有在其他地方构筑坚固工事。让人放心的事,英军进攻不代表着华军必须防守,从地形上看,英国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以伊拉克和沙特地区为出发基地,主力在伊拉克方向。

    利用精锐步兵和强大火力消耗英军锐气,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第二十二机械化步兵旅利用大量的装甲车、半履带式装甲车、卡车等主动出击,在空军侦查的帮助下,寻找英军薄弱地点,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样插进去,并用力搅拌,给英军造成巨大伤亡后迅速后撤,在敌人反应过来并反包围之前撤退。

    这样的打法让英国人非常不适应,他们没有能力事先侦察到华军二十二旅的动向,空中被华军飞机霸占,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形也不利于步兵侦察,再说英国士兵也没有那个能力渗透侦查。所以他们的兵力薄弱点总是能被华军找到,损失接连不断,英国人只能提高警惕,在外围布设更多的障碍和地雷,但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英国人越来越谨慎,攻击力度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呈现防守态势,特威特攻防战低下的效率让英军将领痛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攻击的部队在华军防御面前头破血流,有时候一个营的华军就能抵挡一个团甚至一个旅的英军,甚至给对方造成沉重的打击,迫使其撤退。华军将高机动和强大火力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英国人却因为殖民地军队的不争气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手段贫乏。

    当南亚战役顺利进行的时候,华国海军的战舰出现在阿拉伯海,并对霍尔木兹海峡地区的英军阵地大肆倾斜弹药。随后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海塞,并迅速击溃这里一个营的英军士兵,占领这里的海防工事。紧接着十几艘扫雷船进入海峡清除障碍,华军印度洋舰队的战舰顺利进入波斯湾,随同而来的还有一个步兵师的大量军事物资。

    见华军支援抵达,英军崩溃,胆小怕事的殖民地军队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这也是小国的特点——他们只能在大国之间灵活求生。大势就是华国即将控制中东沙漠,英国人式微,将会被华国赶出去,服从华国才是维持权利和势力的最好方法,而且华国提出的一系列条件也是当地势力无法拒绝的。

    之后在这片地区发生的一切和南亚地区没什么两样,大量小国出现,当地士兵手持华国生产的武器,用华国生产的弹药互相射击。当然,这里与南亚最显著的不同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矛盾是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在中东最大的矛盾是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之间的冲突,相同的是这些冲突都是华国刻意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哪一方,都要紧紧靠着华国才能生存。

    澳洲大陆、太平洋岛屿、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南亚大陆、阿拉伯地区,当华国的势力迅速扩展,并占据世界四分之一左右土地的时候,德国人还在东欧平原上缓慢移动。德皇威廉二世已经开始对陆军进展的速度感到不满,即使前线经常传来战胜敌人的好消息——德军北方集群兵临圣彼得堡城下,歼灭敌人十五万,并在春季攻势中占领圣彼得堡;芬兰独立并加入同盟国,德国人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中路集群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合围并歼灭包围圈内的三十一万俄军士兵,之后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一片坦荡;南方集群与奥斯曼军队互相配合,歼灭俄军三十万,逼近高加索地区。

    但这些好消息都比不上华军占领世界四分之一土地来的痛快,即使德国人差不多占领了整个欧洲。最令威廉二世恼火的是,俄军竟然韧劲十足,尼古拉二世毫无投降的想法,更多的廉价灰色牲口被组织起来,赶赴前线,在莫斯科有一百三十万俄军士兵等待着德军。而且这些俄军士兵手里竟然有充足的武器弹药——华国人向俄罗斯出售了海量的军事物资,这让华国成为俄国的隐形盟友,也成为德国的敌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九章

    “背叛!可耻的背叛!”威廉二世向施利芬狂吼着发泄怒火,但之后却又不得不接受施利芬的建议——举行华国和同盟国之见的会谈,商讨接下来的事宜,毕竟两国有相同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对这一次会谈最急迫,因为华国已经将势力渗透进中东地区,这里是他们的传统地盘,即使被华国占领,土耳其也需要从这里获取一定的利益。

    减少或者停止对俄国的支援、分配中东石油利益、打通同盟国和华国之见的联系、加大对美国的攻势这四个议题成为会谈的主要内容,华国必须对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做出妥协,让出一部分利益。

    华国不可能减少对俄支援,这是牵制同盟国的主要方式,双方就此争执不休,最终达成了华国不得向俄国出口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装备的协议,这已经是双方都让步的结果,毕竟两家还没有结盟。而对于中东石油问题,华国借口还没有将英国人完全赶出中东地区、无法预测胜负,将这项议题延迟,本质是不希望外界破坏华国对中东的控制权。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未来,其他问题都可以商量,唯有石油不行。

    会谈结束时华军已经在中东地区囤积了上百万兵力和海量的作战物资,在波斯湾,华军击败英伊军队,将战线推进到伊拉克北方地区。在阿拉伯半岛,华军机械化部队纵横驰骋,击溃英国人组织的阿拉伯骑兵部队,逐渐控制沙漠地区的大小部落。在半殖民地化的波斯,华国和伊朗王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军租借伊朗三处军事基地、两处机场和一处港口,长期驻扎两个师的部队,训练伊朗军官和士兵,提供军事物资,并进行经济援助。不过为了不使伊朗在这个地区一家独大,华国又扶持伊拉克,提供更多的物资援助,暗地里挑唆两国之间的矛盾,以此来保证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

    1912年4月15日,华军第三十五机械化步兵旅和奥斯曼第六十五步兵师在贝鲁特会师,并开始准备攻略埃及的行动。南亚、中东的丢失对于英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英国的工业因为缺少殖民地的原材料而停工,士兵们手里的步枪甚至缺少训练用的弹药,如果埃及再丢失,英国人将不得不考虑向同盟国投降。

    当然美国人也不希望看到这一点,虽然英国艰难,但好歹还是抵抗同盟国和华国的盟友,山姆大叔再自大,也没有独挑华国和同盟国的信心,这与世界为敌无异。所以几十万美国大兵和海量的物资运抵北非,英法两国控制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之见畅通无阻,得以使埃及的战争准备相对充足。要知道绕道南非到红海的航线已经被华国海军控制,美国人只能将物资运抵摩洛哥沿海,而且无耻的意大利人已经投靠同盟国,他们在地中海上的海军战舰对英军地中海舰队造成了巨大威胁,再加上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等关键岛屿上的同盟国飞机,协约国地中海航线有被截断的风险。

    北非攻略开始,华军通过五个月的准备,集中了一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步兵军、二十五个步兵师、两千多门火炮、八百多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六万奥斯曼军队负责后勤运输和后方支援工作。对面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则准备了六十六万大军,包括三十三万美军士兵和二十九万英军士兵、四万殖民地士兵,这已经是英国人除了本土之外最大的作战集群。

    传统工业强国的英国利用本土和加拿大的工厂不断生产武器装备和弹药,同时美国本土工业发力,进入战争状态后的美国展现出来的战争潜力超出英国和德国的总和。在繁忙的大西洋航线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运输船只往返,一部分被德国潜艇和战舰击沉,大部分可以抵达北非和英国本土。

    物资和兵力的充足让协约国信心大增,他们声称北非战役将成为华军的滑铁卢,成为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后协约国将开始反攻。这种话前线将领相信,后方的民众更愿意相信,但是他们都低估了华国对北非战役的准备程度。

    无论是从坦克数量、火炮数量还是飞机数量上看,华军都不落下风,而且具有更丰富的装甲部队作战经验。兵力上华军虽然只有四十六万,但物资充足,协约国将领想象中的华军后勤补给不济问题不可能出现。华国的海上运输力量超过了协约国可以动员船只的总数,而且更有效率,航线也更加安全。控制了航线附近的港口之后,华国运输船可以快速、高效的运输物资,从南海到红海,全部处于华国的控制之下,距离上的拉长并没有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中东地区盛产的原油和在科威特、伊朗逐渐扩大的石化工厂规模、从当地购买的粮食等会降低运输燃油带来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华国的运输极限远不止于此,在准备北非战役的同时,几乎相同运输规模的船队和物资在向关岛、中途岛、夏威夷和澳大利亚汇集。超过美国两倍之多的钢铁产量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此时从微观层面更能看出华国工业积累的强大,庞大的钢铁产量高效的运抵沿海无数的造船厂,然后迅速转化为标准大吨位的运输船。如果让英国人和美国人切身的体验一下华国一艘运输船的建造过程,也许心中战斗的心思会瞬间消失。

    “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这是美国总统得到华国在太平洋上的举动后对总参谋长说出的话,华国竟然在准备北非战役的同时,准备登陆美国的战役——毫无疑问,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囤积兵力和物资的行为是针对美国的。

    7月初,北非战役的第一次会战——耶路撒冷会战打响。雄心勃勃的英美联军出动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五百多架飞机、一千六百多门火炮,向华军发动主动进攻。这是协约国军事研究委员会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大规模演示,联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最新的装备,甚至包括单兵速射步枪、半自动步枪、机枪,再加上新式坦克、飞机,这大大缩小了华国和协约国之见的装备水平。

    仅仅是缩小而已,差距却没有消失,协约国研制新型装备的速度和工业化生产的速度让吕梁赞赏,但差距仍旧能让参战的英美士兵崩溃。开战首日,就爆发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这里晴朗干爽的天气让两军不约而同的将夺取制空权作为胜利的首要条件。三百三十架被命名为“飓风”的新式金属单翼战斗机、二百一十五架“骆驼”双翼战斗机参战,空战异常激烈,返回机场的飞行员仅能休息半个小时,地勤人员完成作业后就再次升空,架势布满单孔的战斗机与华军战斗机鏖战。

    此战华军参战的主力战斗机野马暴露出火力不足的问题,因为之前的战斗非常轻松,华军没有给野马战斗机加装机炮,航空机枪需要击中要害才能对敌机造成致命伤害。这导致许多敌军战机可以逃离战场,修补一番后重新加入战斗,加大了华军的难度。

    空战开始后不久,英美联军没等空战的结果,就派出大军向贝鲁特进发,试图夺回地中海东岸的桥头堡。空旷的地形为装甲部队的发挥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而且这里还不是完全的沙漠地带,而是也戈壁、荒漠为主的地形,坦克和装甲车的履带不会轻易陷入沙土之中,甚至卡车等机动工具也可以充分利用。对于华军将领来说,他们最喜欢堂堂正正的对决,面对英美联军进攻部队,华军坦克部队迎头而上,一千五百多辆坦克组成的坦克大会战被后世载入史册,成为各大装甲学院教科书中的经典战例。

    华军之中一百五十多辆虎式坦克成为英美联军坦克的噩梦,面对华军豹式坦克,他们的最新型“酋长”坦克还可以应付一二,甚至他们的重型坦克“威灵顿”能够对豹式坦克的正面装甲造成威胁。但面对虎式坦克,联军坦克炮必须对准虎式坦克的后方装甲并靠近一百米后射击才能对其造成伤害,但实战中没有太多的机会让联军坦克绕后,因为他们往往在三百米外就被华军坦克击毁——在追赶华军坦克的道路上,英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坦克会战还没结束,空中会战就得出结果,华军以损失四十五架战斗的代价,击落联军三百三十六架战斗机,迫使联军让出战区制空权,飞机回到后方机场****伤口,等待后方支援更多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巨大的伤亡交换比让联军将领冷静下来,但他们同样给华军造成了四十多架飞机的损伤,而且飞行员也在交战中成长起来,这比以前的一边倒好多了。

    此时是华军轰炸机的肆虐时间,先进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大批量的出现在英美联军坦克部队的头上,带着尖啸准确的丢下炸弹,炸毁联军坦克的同时,对后方的火炮阵地、后勤物资补给中心、交通线等带来巨大的破坏。这让处于下风的联军坦克部队雪上加霜,就在坦克部队因为巨大的损伤支撑不住的时候,华军一支机械化部队突然出现在联军侧翼,在空军的支援下对侧翼展开凶猛的攻势,溃败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章 大结局

    北非战役是英军主力陆军部队与华军的第一次对决,之前的战斗掺杂了太多的殖民地军队,华英双方都认为那些战斗不能体现英军的真实水准。而且此次战役还有相当数量的美军参战,使用协约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和优秀的陆军将领,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陆军的顶尖较量。

    但耶路撒冷会战的结局给了联军指挥官当头一棒,作为箭头的坦克部队溃散后,其余部队在华军装甲部队的穿插下陷入混乱,再加上华军遮天蔽日的轰炸机,联军将领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甚至部队之间的联系都时常中断。

    位于开罗的联军指挥部当机立断,命令美军第十五步兵师在西奈半岛断后,其余部队迅速撤回苏伊士运河防线,保存有生力量,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但联军低估了战场上的混乱形势,也低估了美军第十五步兵师服从命令的坚决程度,后撤的命令不仅没有挽救联军主力,还造成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