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官场生活

第074章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第074章

    半个月后,谢峰的调动手续办结,他从《眉江日报》记者部主任调任《雪州日报》编委、总编助理。既然是人才引进,让其进入报社高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令谢峰不明究竟的是,他来雪州看我,本意就是向我谈调动意愿的,没想到什么也没说,我就主动把这件事给办了。“李书记,您是不是把一个人的心事看得穿啊?”最后,谢峰满怀疑『惑』地问。

    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谢峰更是『摸』不着头脑,但感激写在脸上似的。

    我挥了挥手,意即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从政以来,我也常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身边的人往往更能理解。

    谢峰一声不响地出去了,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拿起案上的《雪州日报》看了起来,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的是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几个老同志就当地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的整理发掘应引起重视的谈话。

    来雪州1个多月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基本上还只停留在表面上,作为一个设区的市,如果从城市建设看,同眉江比起来,经济滞后,起码在5年以上。眉江的财政收入每年是40个亿,而雪州还不到8亿。随着省雪和雪州到其他大中城市的高速公路建成,雪州的区位优势凸现。这就是市委书记潘泓铮在大会小会上一再强调的,正因为雪州落后,雪州的经济不如其他发达地区,那么雪州的机会就较其他发达地区更多,发展的后劲就更足。

    话是这么说,可雪州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市委、市『政府』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雪州原来只是一个县,1985年从“老内山市”划出来,成为设区的市,现辖三县两区,原来的雪州县改为北屏、南屏二区,市『政府』机关所在地设在南屏区,城市人口约40万,处于一个河间地带,东面有灵泉山,山上有寺,名叫灵泉寺,据说那里的菩萨特别灵验,所以每到初一、十五,香客特别多;在城西,有一座西山,西山中有一个广德寺,现为本省最大古建筑寺庙群,相传为皇家禅林。

    我同样在思索,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比其他同志想得还多,还远。

    对于这座城市,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我想起了清代诗人袁枚对张船山说过的一句话:“平生不喜佛法,独于‘因缘’二字信之为最真。”

    是的,我能到这里任职,那就是一种缘。有了这样的“缘”,如何才能把这座城市建设好、管理好?我也觉得,有一扇门正在向我打开。

    这需要清晰的思路。

    我取来雪州市区地图,目光落地了灵泉寺和广德寺两座寺庙上,弯弯的涪江绕城而过,城西是江堤,是楼舍,城东是高山,是茂林,而广德寺则在城市之西,同样隔着一道运河,那条运河名叫渠河,纯粹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设施,不过到了今天,水利功能尚在发挥作用,又成了城市景观。

    一座城市有一江一河傍城而过,在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可谓得天独厚。

    通过大量的阅读,我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提出,雪州的经济基础差,要在短时期内超过像眉江那样的发达地区,是不太可能的。如何实现雪州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首先是找准发展方向,那么,雪州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那就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紧紧依托灵泉寺和广德寺两座寺庙打造出一个响亮的旅游品牌。

    在我发言的过程中,常委们听得十分认真,还有人不时点头。

    接下来,应该是市委书记潘泓铮的总结『性』发言了,“刚才静之同志的发言,我个人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对了,今后的市委常委会,就是要开成这样,开成有利于雪州经济发展的会,没有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行。雪州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明确了,要赶上发达地区,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这也是我到这里半年多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刚才听了静之同志的一席话,我是深受启发啊!”

    这次会议达成了雪州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旅游产业这样一个共识。前者的目标很明确,而后者,似乎有点牵强。雪州要发展旅游产业,凭什么?仅仅靠灵泉和广德两座寺庙显然不行。这就像一首诗差一个诗眼,一篇文章差一个文眼,对于雪州经济建设的方向依然不太明朗。也就是说,我先前觉得那扇正在向我打开门,还没有向我打开。

    过了几天,《雪州日报》刊出了一篇毫不起眼的文章,说的是市政协几位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的同志有了收获,搜集到十余首几近失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报道是谢峰写的,没有涉及到具体作品。

    我让秘书丁伟给谢峰打电话,问他有没有更具体的东西。谢峰在电话里告诉丁伟,说有。我向丁伟示意,让他马上送过来。

    不一会儿,谢峰来了。只见他汗涔涔地立在门口,叫了一声:“李书记!”

    “哦,小谢,这么快?”

    “这是您要的东西。”他一边说,一边把手中的资料递了过来。

    我点点头,一边翻看,*潢色 一边指了指座位,让他坐下。少顷,我才从资料上抬起头,问:“到这边工作还顺手吧?”

    “到了一个新地方,总有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感觉,您知道的,这对一个记者来说,很重要!”

    “喔?说说看,有什么样的新感觉?”

    谢峰朝外间小办公室的丁伟看了看,压低声音道:“李书记,下面可是传得很厉害,说潘书记在眉江任市长期间有经济问题,这事都捅到省纪委去了……”

    我忙打断他的话,“这个,你不能『乱』说,更不能『乱』传!”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下面传得更厉害的是,谁会接任市委书记,有人说是您,也有人说是江副市长。您看您才来不久……”

    我再一次打断了他的话,“小谢,这些传言都是没有根据的。还是说说你吧。你刚来工作很快就能上手,这很好!”

    “谢谢李书记的鼓励,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那我就不打扰您了。”

    “好的。”谢峰走后,我又埋头去看资料,心里却在想着谢峰说的那些话。

    我之所以调谢峰过来,作为市委常务副书记,像《雪州日报》这样重要的舆论阵地是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人在那里的,这是其一。其二,记者消息灵通,他们成天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下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最先知道,这也是我所需要掌握的。此外,还有一层意思,现在尚不好说。

    再说潘泓铮,据说他在任眉江市市长时,在一系列的“高楼建设”中,得了不少好处,而且数目不小,省纪委正准备着手调查。当然,这些情况只在私下流传,在正式场合,他还是雪州的市委书记,而且在他身上看不出任何将被调查的迹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