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雪州的经济发展不咋样,但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地方出“官”,省里重要部门现任的厅局级领导好多都出自雪州,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现在,雪州面临重大的人事变动,已有一点希望的,都在跃跃欲试,各施手段,把心思花在了“上面”。这其实不难理解。但从这两个月的情况看,我在雪州的反映还不错。首先,我减少了应酬,能够不去的,尽量不去。再次,因为是常务副书记,新闻媒体对我的宣传也是挤干了水分的,都是下基层搞调研走进群众当中的报道。前者,让请我赴宴的那些政界人士觉得,这个新来的常务副书记不易接近,自有一种敬畏。后者,让雪州的群众看得到,这个新来的常务副书记是务实的,心里装着基层群众。
面对权力之争,我说不清楚自己现在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要说心如止水,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李静之了。现在,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够上,自从走上仕途,就好像搭上一辆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的车,有些身不由己,又有一路“飙车”般的感觉。
虽然,作为一把手的市委书记潘泓铮对我很客气,对我很好,三度同事的缘分固然在起作用。另一方面,省委对下面的班子配备,一般按排列先后区别,很少明确是常务副书记。但雪州市委的班子是明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从省委发出的一个信号,这个常务副书记是要“管事”的。
潘泓铮果真牵进什么“眉江旧案”里去了?这个事还没有正面消息。当然,如果正面消息来了,那还调查什么,直接“双规”就行了。这事只有潘泓铮自己清楚,他到底陷进去多深?有好几次单独谈话时,我都可以问的,可最终还是没问。
但看得出来,这位在人前底气十足的市委书记,只有我们两个人在时,说话也有些走神了,由此可以断定,他应该是真的有麻烦。
今天谈过工作,潘泓铮沉『吟』片刻,对我说:“静之,你来之后,让我省了不少心,你干得不错,不错!”
“作为您的助手,那都是应该做的。”
潘泓铮摇摇头,“你不同!”
我愣了愣,不知道他说的“不同”是什么意思,便站起来,“潘书记,那我就不打扰您了。”
潘泓铮望望我,似有话说,少顷,又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回到我的办公室,丁伟告诉我:“李书记,刚才你不在时,有位名叫阿依的小姐打电话找您,说是请您给她回个电话。”
我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心里却在想,前几天才通过电话的,阿依会有什么事?作为省长千金、我若干年前在报社带过的实习记者、现任省报政教部副主任,阿依的信息是灵通的。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又是一种没法说清楚的关系。
见丁伟出去了,我拨了一串数字,“嗯,是我!”在电话那边,阿依似已等得有些焦急了。我问,“有事吗?”
“没事。”
“哦。”我心里不禁一沉,没事这么急找我干什么,但我知道,女孩子心里怎么想的,不好猜。
“我想来雪州看看你,可以吗?”
“欢迎啊!”
“可是,我知道,这次你的那位随你去了的,我怕她想多了……”
“呵呵。”我对着话筒笑了,“什么她想多了,是你想多了,你是省报领导,是记者,到哪里采访不行?”
“这么说,没什么了?”
“那你说,有什么?”
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只听她轻轻地说了一句:“我不知道。”
我的心不由动了一下,我完全能够想象到她无助的表情,愣了愣,觉得自己应该表一个态了,便说:“你来吧!”
晚上回家,慧琳见我不像往天那样高兴,便问:“怎么了?”
我又是一愣,怎么会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回家里来呢?我心里想着的,是两件事,第一,现在市委书记潘泓铮被一些不利消息“笼罩”着,对工作肯定有影响,尽管他在着力将影响减到最小,但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作为市委常务副书记,我该怎么处?第二,阿依要来雪州,我该对慧琳怎么讲?是讲?还是不讲?
这次到雪州任职,慧琳可能也知道,是调任而不是下派,那么,短时期内是回不了省城的,经过组织协调,她也调过来了,安排在市教育局,职务是副科长。
我们的家在市委宿舍楼,是该宿舍最后一套住房,听说这家人刚把房屋装修好,就上调省城了,市委办公厅考虑到市里每年都要来新领导,便将该住房购回,以应不时之需。这不,让我给摊上了。按慧琳的意见,干脆就买过来,住自己的房子多好。我摇摇头说,还是租吧,这房东是市委办公厅,租多久都可以的。
这时,面对慧琳的疑问,我摇摇头,说:“没什么。”并在那一刻决定,对于阿依要来的事,干脆不讲,她一来,完全可以说是临时接待,说实话,我也怕她“想多了”。
“是不是想我们的小佳佳了?”没想到,她会这样来揣『摸』我的心理。
“是的,是想女儿了。”
“我也想,不过,由她外婆带她,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你说是不是?”
“嗯。”我懒懒地应着,起身到了书房,开始看谢峰送来的那些资料。
我一边读,一边在想,政协都是一些*潢色 老同志,做事都很认真的。在一般人的眼中,政协是一定级别的干部在彻底退下去之前的一个缓冲地带。某位官员快到退休年龄了,那就到政协去,当然会保留原有级别。有的还可以解决个待遇什么的,也算提拔吧,比如副县搞成正县,正县搞成副厅。可这些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热情未减,虽然没有从前的决策权了,但只要是自己该做的工作,那是毫不含糊,也算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在这一摞资料中,我读到了一首民谣:
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
惟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
读到这里,我不由皱着眉想,地处内陆的雪州怎么会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呢?据文末注释,这首民谣早在明清时期就在雪州地区流传了,历经数百年,现在又被这些热心的老同志重新发掘出来。
有了这首千年民谣,我感觉那一扇门正在渐渐打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