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解元郎

四章 书房论道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众人一路闲话,不一会就瞧见郑家的宅子,看着墙上爬满矮牵牛,就赞不绝口,说有绿芜墙绕青苔院的意境。进了宅子,里面又是一付景象,家里头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青之草,董其昌和陈继儒几人也都说雅致。

    “可是子瑜回来了。”刚进了院子,院墙围廊那头就传来一个声音,接着一位穿着团花图案,头戴方帽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看着四十许岁的模样,郑国泰赶紧上前拜见口称“父亲、正是儿子与几位友人。”

    董其昌等人比郑国泰大上许多岁,尤其是周履靖和董其昌两人大了他十几岁,但问题是他们和郑国泰平辈论交,这时候就得老老实实自称小侄了。

    “华亭董其昌、陈继儒,杭州周履靖、太仓王士骐、苏州府媚楼顾媚见过郑伯父。”众人对着郑老爷大礼参拜。微微屈膝,顾媚也道了万福。

    郑承宪早在春香回来禀报时,知道了这次有名满江南的大名士来拜访儿子,如今见了众人,果然气度不凡。能可让大名士来访,说明自己儿子本事也不小啊,怎么说也是个名士了。

    因此,郑承宪郑老爷笑得是脸上像绽开菊花一般口称“贤侄、贤侄女快快请起”扶起众人他转身对郑国泰吩咐:“儿啊!你好好招待贤侄他们,不要怠慢,为父身体不适先回房歇息了”。然后团团告了个罪在春香搀扶着走了,这几天,天凉郑老爷刚来南边气候湿热冷暖变化,受了点风寒。

    董其昌、陈继儒几人连道无防,一直等郑老爷走远,才和郑国泰去了书房。

    宁静而知远,温故而知新,有智不在年高,勤学苦练方为人杰;为国取利,为民取义,了切家国天下事,始称英雄汉。

    “郑贤弟好志向啊,”董其昌最先走进书房看了眼墙上上的字不由夸奖一翻,陈继儒本就是个狂生,放荡不羁,他可不在乎什么礼仪,一进书房就跑到书桌前,拿起上面的书稿随意翻看。大家刚落座不一会春香带着两丫鬟给众人送上点心,茶水。

    一时间,书房里热闹非凡,在座无一不是名士豪杰,好不容易凑一起肯定要高谈阔论一番;谈话内容时事、政治、民生无所不包,郑国泰两世为人视野肯定要比大明的这样古人要开阔,话不多但往往一语中地,精辟非常,众人无不叹服,那名妓顾媚更是对着郑少爷秋天的菠菜送个不停啊,搞的郑国泰差点插枪走火,大乎吃不消啊。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王八对绿豆对上眼了,众人义气相投,聊的十分尽兴,时间在不经意间就溜走了,天渐渐黑了,郑老爷派了丫鬟国来传饭,大家伙才发觉肚子早饿了,郑国泰领着众书生兵发堂屋……

    这时候吃饭已经是团席,也就是后世的吃法,大家团团坐下,菜上来了,一起伸筷子,不像前宋,是分食制,董其昌等人请郑伯父来上头坐了,众人这才分主次坐定,由郑国泰在下首作陪,董其昌陈继儒和顾媚等人坐了客尊位。

    众人坐定,自有那精擅做上好席面的婆子做了好菜,一直吃到天色傍晚,这才散了席面。

    天色已晚,郑老爷坚持请他们在郑家小住,董其昌还有些犹豫,陈继儒那狂生,直接说,长辈所请,如何敢辞,满口答应下来。给陈继儒一说其他人也不好意思说走,纷纷答应下来。

    于是,这五人就在郑家暂住。

    郑府前后三进宅子,住进来五个人。倒也够用,道是丫鬟小厮少了点,毕竟不是大户人家忙的春香几人团团转。

    小住了几天,顾媚就告辞了,要知道她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名妓,不可能整天住在郑家,这位苏州名妓离开以后,王士骐因家里有事不能多待也冲冲回了太仓。

    郑国泰、董其昌、陈继儒、周履靖四人,每天早晨起来,就往三思亭而去,读书作诗,谈论朝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农桑财货,四人话题无一不囊括在内,晚上回郑府,或许还要挑灯夜话。

    郑国泰有时也会写写书,三人就要加入讨论,这么写不好,那么写有些不妥。三人大明朝顶尖儿的文人名士,尤其是周履靖本就是一个戏曲大家给他一指点,郑国泰颇有进益,用笔词句方面愈发老辣。一时间下笔如有神助,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叫人思索不已。

    郑国泰写的这本书,概括中西古今治国济民精兵强国之道,名曰:《子瑜精国论》。董其昌几人是乎不约而同地,开始抄他的手稿。

    即便是刻印书籍已经风传天下,一本书一两二两银子,对稍微有点钱的百姓来说,都还算买得起,可依旧有大批的读书人喜欢抄书,抄书有书法之妙,而且抄上一遍,几乎就能把内容牢牢记到脑子里头去,若说雅致,刻印的书虽有夹批,有绣像,有名士点评,但在文人士子心中总是和自己亲手抄来的书有一截距离的。

    就好比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明朝不因言治罪,文风开放。因此,郑国泰写这本书,根本不怕没人刻版,这里面竞争强着呢,别人不敢刻印,我来。即便当真谁也不敢印,他也不怕,公开卖有时候不一定就比暗底下悄悄流传影响大,等手抄本传出去,文人士子们谈论起来:哎呀,有一本奇书,满纸云霞,讲述的是……

    那些没看过的,肯定心痒痒,要缠着有书的人借回去抄,一来二去的,影响力不见得就比一版刻印个两三千本小。

    所以,他每天就默默地写,董其昌他们则拼命的抄,这期间,三吴士子们之间开始哄传乖官的本子,然后,那些探访得桃花林所在的,发现大名士董其昌、周履靖和陈继儒都在郑家小住,一时间,纷纷扰扰,无数读书人登门拜访,把郑家的门槛儿差点踏破,下人们有时候忙起来,真是脚都伸不进去。

    按道理,这么忙碌,完全可以开口要求主家加月例银子。不过,这时候大明到底还讲究一个主仆名分,理直气壮要求加工资的事情估计不太会有人提出来的,而且郑国泰如今已经是一代大名士了,说出去脸上也有光彩,要是勤恳些在府上服侍个二十年,说不准日后少爷中进士当大官,那岂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是人皆有私心,所以郑家刚买的丫头,大脚婆子,男仆,加上附近农家雇来的两个洒扫婆子,干起活来十分用心,尤其是那个做得一手上好席面的茶饭婆子,正是忙起来脚也不沾地,满嘴还见谁多笑呵呵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