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安,乱飞横行,必须尽快结束这样的混乱局面。随他一起来的只有五十人的民团,要想稳定苏州,就必须借助当地士绅的力量。
革命政府对光复地区的整合有一套成熟的方案,经过福建和广西两省的试验应用,表明这套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第二百三十二章 天府之国
虽然有成熟的方案,但南文博还需要根据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原有方案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稳定上层,包括地主豪绅、富商、旧式官员等,对于这一批人,自强商会将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将在自强商会的引导下开办新式工厂,所需的机械、技术指导、技术工人等都由自强商会协助解决,资金和劳动力由当地解决,工厂开办后自强商会还会提供销售渠道,可以说只要加入自强商会,财富将滚滚而来。但是,只有按照政府法律条令办事的人才可以得到优惠,劣迹斑斑者、欺压百姓者、反对革命者都不会进入商会,反而还会受到各方面的挤压。除了工厂,高产稻种是对地主、农民们最大的诱惑,以福建和广西的经验,工厂和稻种两件大杀器一出,无往而不利。
第二部分是组建地方治安民团,在行政机构成熟、警察局组建之前,治安民团的权利非常大,除了少量振国党员外,大部分都由地方势力组成。这些民团之后将部分转换为警察局警员,民团领导转换为警察局、民兵团领导,这样的诱惑不可谓不大,这是改朝换代之后权利的更替,地方势力对此趋之若鹜,比开工厂和分稻种的积极性还高。
第三部分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稳定地方的最有效手段。公路、桥梁、水利设施、房屋建设等等,需要海量的劳动力,这将分流大量的无地农民、失业人口、流民盗匪,大大的缓解人口压力。而且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经济的最直接手段,将带动包括建材、钢铁、水泥、商业、农业在内的全方位提升。
第四部分是宣传。通过报纸、张贴公告、电台等方式不间断的宣传新政府的法律、法规、行政条例,除旧迎新,将振国党的革命理念、救国救民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等传播出去,以这种方式区分旧社会。
这四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自从吕梁从惠州开始,这些就是他安身立命并发展壮大的手段。工厂将使社会中上层成为利益集团的坚定维护者,会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经济飞速发展;高产稻种会使减租减息等土地政策贯彻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财富,从而得到了地主阶层和农民阶级的拥护;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整个地方向有序、富裕的方向发展;民团的存在让地方势力拥有了一些权利,因此会更加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他们的行为理所当然的与振国党重合,而且会让地方治安状况大为好转;以上三种举措使地方上大部分人都进入了新的利益圈子,成为了革命的一员,宣传工作顺理成章,举个例子,苏州新发行的《苏州晨报》,从1903年11月29日创办以来,第一次发行的三千份报纸被一抢而空,第二次发行的五千份同样如此,直到将数目提高到五万,才稳定了销售局面。虽然苏州地区文化水平要高一点,但每天五万份的销量还是在南方各个县市里遥遥领先。
当然,这是新光复地区的举措,目的只是为了稳定地方,基础一旦大好,以后的工作将会变得非常顺利。
方案虽然明了,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的缺乏。地方上得知那些可以使自己的家族膨胀的消息后,态度立刻向革命政府一方倾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剪辫子成为一种风潮,在苏州城里很难见到留辫子的人。
不过,地方上提供的人才还需要经过审核、甄别、培训等等,对此南文博只能区分前后顺序,首先组建比较容易的治安团,这也是他的强项。
“南市长,地方上的人都到齐了。”南文博刚送走前来勘察道路修筑的广州第三建筑公司的3名技术人员,他们在几名武装人员的护送下将要勘察整个苏州地区的道路情况、人口情况、资源情况,制定规划供公司参考,建筑公司将以他们的报告为基础开展苏州的公路建设。
“忙昏了头,忘了这茬,走,咱们去会会那些大地主、大富豪们!”南文博对这名工作人员说道,这些日子真是太忙了,千头万绪,每天的睡觉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总算理出了些头绪,今天那些人来,就是南文博邀请来商讨组建治安团之事。
南文博:“各位,实在不好意思,事情太多,让各位久等了,坐!”南文博和振国党人接触久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变得和他们一样直截了当起来。
“南市长,咱们苏州对革命政府是望眼欲穿啊,现在总算盼来了。”说话的是苏州大地主蒋振,蒋家在苏州算得上是大豪绅,那些超级家族大多是买办阶层,随着清廷官员逃到了北方,所以此时的蒋家成了苏州第一家族。
“蒋先生,客套的话咱们不多说,本人不想耽误各位发财的时间。这次邀请各位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联合地方组建治安团,维护地方治安,详细细则各位都清楚了吧?”
“清楚,报纸上都登了,再明白不过。南市长英明神武、大公无私,一心为咱们苏州谋福祉,蒋某深感佩服。”
“呵呵,蒋先生,各位,我南文博以前也是江西南城的乡绅,对各位的心思再了解不过,所以,我开门见山,各位也不要嫌我说话太直接。治安团的组建流程、组成丨人员、责任义务都在各位手上的细则里,大家可以慢慢看。咱们这次的目的,是要分配苏州各大家族在治安团里的比例,革命政府只派出教导员,治安团的指挥由你们自己派人。所需的训练教官、武器装备全部由革命政府提供,如何?”
“再好不过,南市长,咱们蒋家是苏州第一家族,理当占据治安团最大的比例。”这是分肉吃,关系到以后家族在苏州的势力划分,蒋振也不再客气,直接出口道。
“老蒋,你不要睁着眼说瞎话,说起来咱们井家不比你们家族差,还不是原来那些大家族都跑了,才出现现在的状况!”
“就是,要是按实力划分,在座的都差不多,比例不能让你们蒋家占大头!”
房间里顿时乱成一团,涉及到此事谁也不会客气。南文博不得不压下众人的争吵,怎么分配,自由一个方案。
“各位,苏州治安团计划组建两千人,包括下面各乡镇都会有分部,至于比例,我也有一个方案,现在拿出来请各位探讨。在组建治安团的同时,政府会在苏州开展减租减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工厂等,治安团的分配比例,将以各家族在这些工程中投入的多少划分,还有执行政府政策的深浅,也会成为考量的一环。”
报纸和公告上早有关于工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而且非常详细,但是应者寥寥,大多是不想冒风险,那些工厂的投入太大,一旦实行,意味着家族将把精力从土地转移到工厂上。虽然已经有不少家族开办了新式工厂,但那些和作坊差不了多少,家族的重心还是在土地上。
南文博针对此事,将治安团的组建与那些事结合起来,果然取得了奇效,突破口被打开,苏州的建设顺利开展。这一计策也被政府推广,应用到了其他新光复地区。
整个北伐战事现在只剩下了四川和南京两地没有解决,其他地方虽然还有不少枪声,但那是围剿敌对分子、满清奴才、土匪流贼的战斗,大规模正轨战事都已结束。
1903年11月23日,北伐战争的第五十三天,振国军第六军两个师和山地一、二旅汇集在云南和四川边境,振国军第四军两个师聚集在贵州和四川边境,等待着四川战役的开始。
云贵战役的战斗规模相对较小,即使是在昆明战役中,消耗的物资也不多,而且也有充足的时间让后勤部门补充各作战部队的物资。四川地区的地形除了成都附近的平原外,其余地区全部是高山峡谷,好在云贵之战为作战部队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云南北部的盐津成了一个大军营,两个山地旅加上两个步兵师,近五万人再次聚集,军队就地购买不少物资,造成了这里短暂的商业繁荣。大量商贩聚集在此为军队提供服务,乐非和董大山抽空从市集上购买了几条鱼,准备为自己改善一下伙食。
第二百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激战
“五万多人挤在这大山里,光是后勤补给就能把我们压垮,怎么还不开始攻击,上级是怎么想的?”董大山将鱼送到炊事班,回到营部后对着乐非发牢骚。
“是啊,咱们是15号到的这里吧,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么一点地方,就连训练都很难展开,士兵们每天无所事事,迟早要出乱子。”乐非难得的和董大山意见一致,所有人都知道目标是四川,但为什么还不开始?听说东边上海都光复了,攻打南京的战役马上开始,西边已经落后了啊!
“是不是调查局在四川搞鬼,就像在贵州那样?”第六军下层士兵中一致认为是调查局的工作才使得贵州巡抚柯逢时投降,第四军兵不血刃拿下贵州省,而不是因为第四军的战功,他们最怕被别的部队比下去。
“狗屁,士兵们那么想,你怎么也跟着糊涂!贵州本来就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再说了,昨天团部参谋不是说了嘛,四川总督岑春煊是个铁杆的保皇派,满清忠实的狗奴才,才不会向我们投降。他不但在四川组建了新军第十七镇,还将四川三万多绿营士兵组织起来,聘请洋人不断训练,至今已经有五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从外界购买的武器装备,我看,四川不是那么好打的,上面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的顾虑才迟迟不下攻击的命令,毕竟,准备充分些,咱们的伤亡也会少一点。”乐非对董大山总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昨天的战情通报那么重要,他竟然没听进去!这样在军队中可混不长久啊。
董大山对于乐非的白眼习以为常,摸摸脑袋问道:“四川那么有钱吗,让绿营老爷兵动起来需要的银子不在少数啊,还要从洋人那里购买武器装备,他岑春煊哪里来的那么多银子?”
“这一点我知道一些,听说四川历来富庶、人口众多,而且自贡那些井盐获利甚大,如果岑春煊不计后果的加征税赋,不难筹集到海量的金银。”
“报告,乐营长,团长请您到团部开会!”乐非刚说到这里,就听到门口有人传令,与董大山对视一眼,心道终于可以开始了吧!
1903年11月24日,振国军山地一旅从盐津北上,攻占四川南部的筠连、高县,随后向宜宾发动攻击;山地二旅从盐津往东,作战路线为兴文到泸州,第六军两个步兵师分别跟随两个山地旅,一路北上。第四军则从贵州北部出发,直接攻击四川重镇重庆。
成都四川总督府,岑春煊正拿着一封电报发呆,振国军从云贵发动进攻的事情他已知晓,在四川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终于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他的内心反而平静下来,是死是活,总有来的那么一天,现在总算不用经受等待的煎熬。
手里的电报是从南京发过来的,南京城被团团包围,上海已经被振国军占领,几千名洋人士兵被包围在租借地周围,断水断粮,不知道耗到什么时候就会放弃干预。在岑春煊这个位置上,许多事情都瞒不住他,他知道前些日子英国人曾派军舰炮击广州,但被虎门一阵炮火给轰走。此事如果放在朝廷身上,必然让他欢喜雀跃,当年就是英国从广州开始,才使得国家落得如此下场!可惜,为国家赚的颜面的,是朝廷的死敌——革命党!
洋人靠不住了,朝廷一心想要保住长江以北,对于四川的求援电报不理不睬,这说明四川也是被放弃的地方,几千名朝廷官员、四万多人的军队成了无水之萍,自己的付出得到不认可,前方看不到光明,这是他发呆的原因。他对效忠的朝廷也产生了一丝不满,对于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但这点心思很快就被深埋在心里,接踵而至的战报让他将精力都放在了四川南部和重庆战斗一线。
天府之国地域广阔,最核心的东部地区集中着大部分的人口和赋税,这里也是振国军进攻的重点。同时,云贵战役和四川战役都被称为“自行车战争”,因为大部分振****士兵都是推着或骑着自行车行军的,卡车、吉普车的使用被降低到了最小,就连一开始被寄予厚望的摩托车,也因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和让人难以忍受的故障率被军队排斥,而不起眼的自行车,连同骡马成为军中的明星。
此刻,乐非趴在战壕里,小心的露出头观望着清军阵地,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到,清军阵地布置的不错,虽然都是简易的土木工事,但安排的非常条理,纵深也有工事,说明清军吸取了之前单一防线的教训,仅有的三挺机关筒也被交叉安置,形成火力封锁线。这只部队战斗力不错,这是乐非观察后作出的总结。
从盐津出发后,乐非和董大山都以为这次战斗还像云南一样,山地旅负责主要战斗,步兵师收拾残局。没想到,山地旅因为前期作战非常辛苦,攻打宜宾的战斗交给了第六军步兵一师,而顶在最前面的,正是乐非的一营。
“老乐,炮击过后就轮到咱们营发起进攻了,你有什么打算没有?”董大山问道。清军阵地上正在遭受一师强大的炮兵压制,并没有遇到清军炮兵的反击。
“估计这次炮击持续十五分钟,那时清军阵地上肯定没有多少活人,土木工事承受不住这样的火力,咱们的攻击,不会遇到多大的麻烦。”乐非肯定的说道,大炮真是战争之神,步兵最喜欢的东西,乐非恨不得每一次战斗都有火炮的掩护。
“冲!”乐非高声喊道,从战斗开始还没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一营,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战斗,大部分都是由原滇越铁路劳工组成的士兵们训练刻苦、成绩优秀,但面临血雨横飞的战场,会发生什么乐非也不敢保证。
突然,清军残缺的阵地上响起了枪声,一名士兵应声倒地,紧接着是更多的枪声,果然,清军的抵抗没有因为炮击而停止,虽然火力稀疏,但仍旧对冲锋中的一营一连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机枪手,火力掩护!分散,分散!突击战术进攻,注意隐蔽!”一连连长大声指挥着,但士兵们忘记了平日里的训练成果,一个劲的往前冲锋。在战场上,能够冷静下来并进行思考的士兵,那绝对是久经战场的老兵,他们能凭借训练和身体的本能作出最佳的反应。
蒙头冲锋的新兵们不断被击中,即使凶猛的机枪也不能完全阻止藏在工事后面清军的反击,曳光弹飞舞的战场上,一连明显处于了下风。
乐非立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第一次进攻被清军打退,一连损失了十一名士兵,连长的小腿被打断,幸好被拖了回来。这次失败不是指挥的问题,而是一开始就普遍存在的轻敌思想使大家麻痹。
很快,关于对面清军的情报就发到了乐非的手上,他们是新军第十七镇第二十一协第一标的部队,装备齐整,训练时间长达一年,岑春煊对于这支部队非常重视,视为保卫四川的核心,从没有拖欠过军饷,这也使这支部队保持着对朝廷的忠诚,战斗力不容小觑。
第二次进攻很快被组织起来,这次由董大山亲自带队,投入了两个连的兵力,士兵们被要求严格按照指挥进行攻击,战争就是这样,只有死亡才能让新兵变得成熟。
迫击炮瞄准清军暴漏的火力点,为进攻的士兵清楚障碍,董大山猫着腰快步冲锋,不时做出娴熟的战术动作,机枪手的火力压制比第一次进攻更加密集和有效,付出了四人伤亡的代价,士兵们靠近了清军阵地,并掷出了手榴弹。清军毕竟不是铁打的,经历过炮火洗礼后已经损失惨重,靠近的敌军让他们更加紧张,最后击垮他们士气的是手榴弹。
士兵们冲进清军战壕,局势变得对他们非常有利,冲锋枪、散弹枪和手榴弹三种战壕战利器让清军的抵抗变得微不足道,一营终于攻占了此处阵地,并沿着战壕向清军纵深进攻。
阶段性的胜利让新兵们有了信心,当手中的武器击中清军时,他们发现平日里训练的记忆回到了自己的脑海里,作战变得更有条理、更加自信,这就是新兵向老兵的转化,激烈的战斗让新兵们迅速成熟。
第二百三十四章 四川光复
步兵一师出现的伤亡曾使部分人希望由山地一旅担任主攻,但这个声音被压下了下去。山地旅的战斗力确实强,战斗经验丰富,会大大加快战斗进程。不过,不能所有的战斗都要依靠一支部队,步兵一师这样的锻炼机会是宝贵的,付出是值得的,攻打宜宾步兵一师的伤亡数字为一百零三人,这样的伤亡还动摇不了进攻的决心。
清楚了宜宾外围的防御后,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按照清军的抵抗意志,如果强行攻城,造成的平民伤亡肯定不少。根据情报,清军在四川准备时间长,只在宜宾城内就储存有一年所需的粮草,而且城内有水源,不担心水源断绝,这样的城市用围困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劝降失败后,乐非的一营接到任务,他们将在炮兵砸开城墙后作为第一支冲进宜宾的部队。一营营长乐非拥有相对丰富的战斗经验,尤其是攻城作战,这是师部考虑由乐非的一营主攻的主要原因。
“开会,开会!”乐非发现自己当上营长后开会的次数变得非常频繁,接到任务后乐非第一时间召集副营长董大山、各连长开会。根据他的经验,攻城作战需要有几个必要条件,对城市内部的熟悉、攻城部队的组织性、火力的持续性和攻击的速度。
摊开宜宾城区图,乐非说道:“情报表明,宜宾城内拥有绿营士兵五百名,新军士兵两百名,普通百姓两万多人。城内道路弯弯曲曲,没有几条完整笔直的大道,这是典型的四川城市,城内的复杂情况对我们来说非常不利。根据营部制定的计划,一连负责砸开城墙后向两翼突破,并控制城墙、占据制高点;二连负责县衙、军火库、府库等要害部门,这些地方估计是清军防守的重点;三连负责接应,哪一个方向被阻,就往哪个方向支援。”
“攻击中,要携带足够多的迫击炮弹,这是攻破清军街道壁垒的主要手段。如果遇到藏匿在民房中的清军,而且拒不投降,可以首先投掷手榴弹,不用顾忌平民伤亡,但尽量不要无故向民房扫射攻击、避免平民伤亡。另外要注意各小组配合行动,千万不要陷入以少打多的境地。好了,都下去准备吧,二十分钟后炮击开始。”战争期间,一切从简,乐非没打算用民主的方式询问手下的意见,军队是最不讲民主的地方,那会伤害部队的战斗力的。
“老董,说实话,我最不喜欢的战斗就是攻城战了,从一开始上面就没有对攻城时对平民的尺度作出明确的指示,烈度强吧,怕造成平民伤亡过重,烈度低一点吧,咱们就要承受损失,真操蛋!”这是乐非第一次向董大山抱怨心中的不满。
董大山负责带领主攻的二连进行突击,现在正研究地图,被乐非的抱怨打断,抬起头笑着说道:“小小的宜宾就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咱们第六军命不好,不知道第四军那边怎么样?”
第六军的运气确实不怎么样,相对来说,第四军的运气可以用逆天来形容,攻略贵州时就没怎么费力,攻略重庆同样如此。岑春煊根本没有在重庆地区布置重兵,从地形上看,这里是成都的东大门,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对于岑春煊来说,重庆算是一座孤城,早晚得失守,如果派驻重兵,白白损失那么多人。
所以,岑春煊将兵力收缩在了成都周围,南部的宜宾、泸州,东部的自贡、遂宁都是防御重点,反而重镇重庆只有几千名老弱绿营,第四军一到便干脆利落的投降了事。这样的结局非常出乎总参的预料,所有人都以为在重庆将爆发一场恶战。
从重庆往西可以用一马平川来形容,清军丢失重庆,一直到成都都将无险可守,这也是为什么总参会那么预计的原因——谁也不会放弃重庆整个战略重镇,岑春煊除外,这些满清官僚的脑子真是常人不能想象的。
宜宾对于成都的重要性不下于重庆,它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大凉山和大娄山,出了两江汇聚的宜宾,沿岷江北上就是成都城,这一带是四川的核心地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所以,总参分别将宜宾和重庆作为第一攻击对象。
夹在两江之间的宜宾拥有自然天险,易守难攻,原本岑春煊在这里放置了三千名士兵,包括八百名新军和两千多名绿营,经过外围防御作战,现已剩下不到八百人。不过,宜宾的清军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三十门大炮。
防守宜宾的清军将领实在耐得住,就算士兵损失惨重、外围阵地全部丢失都没有动用这三十门大炮。炮兵阵地被放置在靠近两江交汇处的制高点上,远离振国军,也不用担心来自身后的攻击,不过,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大炮与振国军的火炮相距甚远,与北洋六镇使用的火炮也不在一个层次上,这里甚至还有红衣大炮,那是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了!
没办法,大炮实在是太贵了,而且运输不便,岑春煊没有能力为部队装备新式火炮,只能将库存的老古董拿出来翻新一番,聊胜于无。
攻城开始,炮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城墙轰塌,一端三十多米长的缺口出现在乐非眼前,一声令下,一营士兵一跃而起,冲锋号急促而响亮。在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中,董大山第一个穿过烟雾,进入了宜宾城,枪声随之响起。
城内的战斗非常激烈,清军在城墙地区与振国军展开了对攻,勇气可嘉,但在弹雨和爆炸中被击溃,丢下上百具尸体后向城内撤退,清军寄予厚望的城墙争夺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一连从城墙下两翼绕过去,二连在董大山的带领下向城内突击,一挺轻机枪被董大山怀抱在手中,一手提着握把,弯曲双腿以抵消后坐力,边开枪边前进,成为了最可靠的移动火力。街垒后的清军被压制的抬不起头,士兵们趁机突破,扔出手榴弹将清军炸飞,一些士兵向两侧的民房搜索前进,因为语言不通造成的误会不可避免,一些平民手持菜刀大声喊着川语,被士兵们误解后开枪,造成了无奈的悲剧。
狙击手爬上民房,居高临下向躲在街垒后面的清军射击,狙击手在巷战中发挥的作用甚至要超过机枪,即使清军发现了狙击手、找到了狙击手的确切位置,也会因为正面遭受敌军攻击而无法向狙击手反击。
城内的战斗进行的很快,乐非事先的组织安排和恰当的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营的新兵们经过阵地战后心理变得稳重,在这场巷战中竟表现得像一名老兵一般。其实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新兵们大多是由铁路工人组成,他们见识过死亡、经历过死亡,心智早已成熟,只要度过了对战场不适应的阶段,战斗力就会飞快的增强。
从两侧环绕过去的一连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军的炮兵开始炮击时吓了董大山一跳!虽然炮击断断续续,而且伤害也不大,和明显是老旧火炮的射击,但正面遭到炮击,攻击肯定要暂停。好在一连从侧翼发动进攻,攻陷清军炮兵阵地这最后一块阵地。
11月25日,宜宾光复,至此,四川地区两个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都被振国军掌握在手中。从两个方向往成都都不存在多大的阻碍,而且交通状况比较良好,战斗终于进入到了振****最喜欢的节奏。
一直很压抑的第四军终于爆发,他们从重庆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占广安、南充、达州、巴中等地,另一路直接攻向成都。第六军和山地旅在宜宾稍作休整,听说第四军的事后暗骂一声****运,马上整军向成都进军,两军都在争夺第一个攻破成都的功劳,为这次北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惜,与第四军比运气第六军完败,第四军第一师在向成都进军的过程中,基本没有遇到抵抗,资阳地区的守军因为将领的投降而崩溃,第四军一师领先第六军半天抵达成都。反观第六军,在自贡地区遭到激烈抵抗,不得不留下一部消灭这里的敌人,然后又在眉山遇到三千名清军的坚决抵抗,在离成都如此之近的情况下不得不停下脚步。
不过,两个军在平原地区的火力能够发挥出最大水平,这是清军无法比拟的。抵抗从一开始的非常激烈,到遭遇炮击后的轻微,往往只需要几百发炮弹而已。
第二百三十五章 北伐结束
11月27日,第六军经过相对艰苦的战斗,击垮挡在前面的清军,与第四军胜利会师,并完成了对成都的包围。这里有满清在四川最后的军事力量——两万余名清军士兵,在岑春煊的带领下,成都的城防工事在满清将领看起来相当完善,但还是不能抵挡振国军的进攻。
27日下午一时,振国军发动对成都的总攻,三百多门大炮将仅有的炮弹全部射出,清军阵地地动山摇,灰头土脸、伤痕累累的清军发生了大面积的溃逃,岑春煊命令紧闭成都城们,不准溃败的清军入城,这让振国军收获了四千多名清军俘虏。
成都城头上的抵抗让振国军意识到清军还没有投降的打算,但成都城内人口众多,不是宜宾这样的小城可以比拟的,在宜宾振国军可以不顾平民伤亡的打巷战,但在成都不行。一个统计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在宜宾的时候,振国军只用了一个小时零十五分钟就完成了巷战,平民伤亡七十二人,而成都的人口是宜宾的十倍以上,可以想象的平民伤亡数字是振国军无法承受的。
在北伐战争中,振****面对砖石城墙,往往会坚决的将其击毁,从不考虑古文化遗迹之类的损失。这是因为总参,或者吕梁认为城墙在下一个阶段的建设中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拆除是必然的。
几千年来,有城即有围墙,乃至宫有宫墙、园有园墙、校有校墙、国有长城,百姓的院子即使没有砖墙、石墙,也有土墙、篱笆墙。国人的“围墙情节”或紧或松,内陆文明造就的文明形态使国人的壁垒保护意识积极浓厚,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地方壁垒、社会流通、闭关锁国心态、缺乏进取心和安全感。城墙兼有保护和限制两种功能,现如今,这两种功能都失去了作用,何必继续留着呢!
成都城墙同样遭遇了振国军的野蛮对待,被火炮轰开了五处缺口,战争后的建设中成都市政府以这些缺口为节点将附近的城墙全部拆除,只留下一点不妨碍交通的城墙作为遗址。
缺口的打开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抵抗意志,为了尽量减少平民的伤亡,轰开缺口后振国军开始劝降,并没有第一时间进攻。城墙带来的保护性心理随之崩塌,振国军入城带来的恐惧让城内的清军做出了疯狂的举动,在一些中层军官的带领下,部分清军开始攻击拒绝投降的清军,并向岑春煊所在的总督府发起了进攻。
城内顿时陷入混战之中,这样的局面很快被城外的振国军察觉,这样的局面是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振国军不希望看到的。如此混乱的局面下造成的平民伤亡会增加好几倍,甚至有清军动用了火炮,士兵之间互相残杀,乱兵匪徒趁机袭击商户、平民。
当振国军进入成都,平息内乱时,总督府已经被乱兵攻破,岑春煊的尸体在总督府内被发现,尸体上发现了十几个弹孔和刀伤。振国军在城内逮捕和击杀了上千名作恶的军人、匪徒,才将混乱的局面平息,但许多民房和商店内都被破坏,死尸随处可见,宛如地狱。
从城墙被破到振国军入城,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成都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战争对平民的伤害可见一斑,尤其是内战,死伤全部是国人。吕梁得知此消息后始终无法释怀——还有半个中国没有光复,不知道还要经历多少战争和死亡啊!
在成都被攻破之前,27日的上午,南京投降,两江总督魏光焘自杀身亡,其余大部分官员和将领渡过长江逃到了北方。南方逃亡的清廷官员和将领如此之多,以至于朝廷无法对这些人追究责任。南京统治上层出现真空,魏光焘坚守岗位,可惜他的命令甚至无法送出总督府,下人们早已逃跑,谁也不会呆在这个炸药包上等死。
汇集在南京的3万多名清军士兵投降,其中包括醉生梦死的两万三千多名绿营,他们是振国军光复整个长江以南最大的助力。绿营士兵不但毫无抵抗意志,有时候还会胁迫当地官员投降,许多志在为满清尽忠的官员不得不在绿营的威胁下投降。
至此,整个长江以南大规模的战事全部结束,上海租界地的列强武装也认识到干涉失败,而且黄浦江、长江沿岸都发现了振国军的大口径火炮阵地,耀武扬威的军舰也不敢深入内河。失去了海军这个最大的依仗,租借地被断水断粮,列强们终于忍不住向振国军发出了谈判请求。
现在还不是翻脸的时候,吕梁不得不忍着内心的不满,派人与其谈判,吕梁要求将谈判重点放在之前列强和满清签订的条约上。当然,吕梁不会天真的以为列强会放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权利,这里每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