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于英国武装干预,事先是知晓的,他们欣喜若狂,甚至答应了英国关于干预成功后的一些条件,包括国土、贷款、铁路、通商等等方面。魏光焘知晓此事后甚至对身边的人说,乱党狂妄自大,竟然招惹英国人,必然会遭受惨重的失败,起码会停止北伐,退回出发地。
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得到了英国军舰失利的消息,就连英国人都奈何不得乱党吗?这件事让清军的士气降落到最低谷,最后的救命稻草失去了。振国军加强了攻势,许多部队在没有重火力的掩护下疯狂进攻。
1903年10月29日,江西九江被振国军攻取,大军队南昌形成合围之势,并马上准备攻城。以第九镇八千名士兵为核心的清军被组织起来,江西巡抚、署理闽浙总督李兴锐集中了绿营等清军三万多名,发誓在南昌抵抗到底,绝不做张之洞、李经羲、柯逢时。
浙江方面进展最快,杭州城没有经过多大规模的战斗就被振国军占领。清军将精锐部队收缩在南京、上海周围,其余地区明显是听天由命了。不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州、宣城、芜湖、嘉兴、湖州等地都有买办集团组建的地方武装,他们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决,毕竟,这里已经是买办们最后的根据地,核心所在,一旦丢失他们将成为无水之萍。事实上,这些武装也多次袭击振国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振国军派出大量部队用于平定后方,对南京和上海的攻势暂时停止。
买办集团在英法顾问的帮助下成立了十个大队,经过英法军事顾问的简单训练后,手持单薄的武器向振****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当地被打散的清军也被他们收集起来,拼命的扩大武装力量的人数。
相比以前他们的武装力量,这些大队装备非常落后,这也是无奈之举,一是人数的庞大使得没有那么多武器提供使用,江南制造厂的武器被魏光焘和袁世凯拿去装备了新军,另外,上海的许多工厂也在紧急搬迁,袁世凯希望能在振国军攻陷上海之前将重要的工厂搬迁完毕,包括江南制造厂、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等。另外,西方支援的武器运输也需要时间,而且买办集团的资金早已出现不足,广东工厂的挤压、前段时间武装力量的组件装备、现在十个大队的组建,耗尽了他们积累近半个世纪的财力。
这十个大队全部采用了英法军官,军官人数达到了500人的规模,除了军官之外,英法甚至直接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地面部队,全部由西方人组成,意在阻止振国军攻入上海,最起码要保住上海各国的租界。英国还向日本、俄国、美国、奥地利等过提出了武装支援的请求,目前已经有日本和俄国同意向上海派兵。
“首长,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作战,前线集中力量打击买办武装,目前,三万人的买办武装已经损失殆尽。但据情报,买办武装现在强制附近的民众加入,就是所谓的拉壮丁,而且上海地区的西方人正在组织大规模的地面军队,试图干扰我们光复上海。”
1903年11月1日,吕梁听取了总参关于北伐战争进度的报告,现在看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东部上海列强的武装干涉,一个是西部地形原因导致的进度缓慢。
“上海必须得到光复,现在上海的西方武装还在少数,一旦更多国家介入,对我们非常不利。我要求,部队加快上海的攻势,在三天内光复上海,遇到西方列强的地面军队,不首先开枪,但遇到攻击,可以立即还击!”自从武汉那三艘驱逐舰被击沉后,振****内部对于如何处置遇到列强干涉,变得畏首畏尾,尤其是部分普通人中层军官,害怕自己的决定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为此吕梁再次将原则细化并下发到部队之中。这次攻略上海还会遇到列强军队,因此必须做好事先的准备。
“至于西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不要急于求成,那些地方的抵抗意志比较坚决,满清拥有的军队数量不在少数,我对于那边不设定时限。”
11月3日,振国军相继攻克了上海周围的城镇,对于上海的总攻马上发起。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这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的伤害,振****尽量减少大口径火炮的使用,并尽可能的在上海外围消灭大股清军,一旦进入巷战,平民的伤亡将不可避免,这是振****最不想看到的。
买办武装总队队长徐润已经带领仅剩的三千余人撤回上海,前段时间的战斗让他筋疲力尽,绝望笼罩着他的心头。除了他之外,大部分买办已经移民海外,日本、美国、英国都是他们的去处,还有少部分人干脆投靠了乱党,就像郑观应做的那样。
当徐润不甘心,在明知道没有什么希望的前提下,他还是尽力组织抵抗,但是,就算是清军新军、日本陆军精锐都不是振国军的对手,这些临时组织的农夫如何对抗振国军?难道真的用手中的大刀长矛弓箭和火枪火炮硬抗吗?
现在唯一的希望,无非在于那些洋人罢了,只要能抗住几天,等到洋人大部队到来就有希望保住上海这个买办集团最后的根据地。
相对于东部的势如破竹,攻略云南和四川的进度并不快,这主要受制于地形和后勤因素。攻略云南的部队虽然抵达了昆明四周,但人数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包括火炮在内的重火力装备还在运输途中,所以并没有展开攻城。
云贵四川的地形决定了振****只能耐心的一步步前进,这些地方的贫瘠也使得后勤压力加大,许多物资无法通过地方购买,六万多人的部队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滇马、毛驴等地方牲畜有时候反而比摩托车、自行车等好用,因此,部队从当地购买了大量的牲畜用于物资的驼运。
第二百二十九章 干部培训班
1903年11月4日上午,先期抵达昆明东郊的山地一旅先头部队一千余人对昆明的守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发现抵抗比较激烈后主动后撤,侦察敌军动向、防御工事、火力配置等,做好迎接大部队的准备。
4日下午三点,山地一旅主力部队抵达昆明外围,振国军主力的到来让昆明非常紧张,所有守军进入防守位置。一旅高层根据侦察的结果,决定采用一点突破,然后四面开花的战术,打乱清军的防御,为携带重火力装备的第六军的攻城创造有利条件。
三点三十分,攻击突然开始,山地一旅利用迫击炮的掩护向公家村阵地发起进攻,这里是绿营部队的防御阵地,据观察,这里防御松懈,工事杂乱、火力稀疏,最适合从此处发起突破。一旅士兵在机枪的掩护下,没有任何阻碍的冲进了一百米火力范围,这时才有清军开始冒着炮火开枪,但稀疏的枪声还不如过年的炮仗来的声势大。机枪手迅速将枪口对准清军阵地,成功压制住敌军火力。
清军防御范围太大,这就导致了兵力足够,但火炮太少。在一线阵地,只有新军第十九镇镇守的地方有少得可怜的小口径火炮,像绿营阵地,士兵手里有一杆好用的步枪就不错了。
山地一旅的步兵在振国军中也是最精锐的,他们进攻中的身影若隐若现,非常善于利用地形隐藏自己的行踪,这让敢于冒着机枪火力开枪的清军很难精确瞄准。迫击炮火力在进攻士兵逼近清军阵地时暂停射击,并向敌后方延伸,清军刚感觉压力一减,几分钟后就发现漫天的铁疙瘩飞了过来。
在不到十米的地方,一旅士兵扔出了手里的手榴弹,爆炸声在清军阵地上连成一片,在烟雾弥漫中,一旅士兵冲进清军阵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口号响彻大地。
大势已去,在这里防守的清军还不到五百人,在炮火和机枪的清扫下至少有七十多人被干掉,手榴弹雨又消灭掉几十人,剩下的面对冲进来的上千名振****,大部分自觉地扔掉武器、跪地投降,一些眼尖的则趁乱逃跑,成了乱兵,这些乱兵为日后的剿匪制造了麻烦。
从北伐至今,振国军还没有遇到过势均力敌的对手,这里的势均力敌指的是作战士气方面。清军,不论是新军还是绿营,面对振国军的进攻往往显得非常乏力,能够坚决抵抗的从来没有。士气的差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在热兵器时代,没有一个指挥员会忽视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甲午战争中,双方的单兵武器差距明显,但手持劣质武器一方的反而势如破竹,持优质武器一方的则溃不成军。
当然,振国军的火力太强,这会对敌军的士气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除此之外,振国军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是瓦解敌军抵抗意志的重要因素。
公家村被山地一旅占领后,这里与昆明城之间没有了阻碍,振国军可以从此直接攻击昆明城池。单层防御线的设置让清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前耗费最多精力构筑的防御线土崩瓦解。受到振国军的直接威胁后,清军不得不将大量部队收缩到昆明城内,以应对近期的攻城。
离第六军大部队抵达这里还有至少两天的时间,山地一旅进入防御性休整时期,各项攻城前的准备工作随之开始。
“立正!都站好!瞧你们邋遢的样子,怪不得被咱们振国军打败!”孙富贵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一群清军俘虏前面大声吆喝着,鄙夷的眼神和奚落一刻不停,但俘虏们没有一个敢反抗。
这是山地一旅的俘虏营,三百多名清军俘虏被关押在这里,拥有丰富经验的一旅上士孙富贵和其他三十多名士兵被派过来做这些俘虏的处理工作。
“你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训练之后会有对你们的安排。我叫孙富贵,是你们的教官,训练期间,你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听从我的命令,包括吃饭睡觉撒尿!”终于将自己负责的五十名俘虏集合完毕,孙富贵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孙富贵,你还认得我不,孙福田啊,咱们一个村的!”俘虏中一人大声喊道,声音中带着喜悦。
“孙福田,出列!绕着操场跑三圈,快!”孙富贵一点也没给老乡脸面,“有事先喊报告教官,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说话!”
“今天,我们先学习振国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听好了,三大纪律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条,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第三条,一切缴获要归公。”
“这一条咱们没问题,咱们拿人家的针线干什么!”
“就是,要拿就拿银子。”
孙富贵:“就连针头线脑都不能拿,还想拿银子!全部枪毙!你们两个,去跑圈!”孙富贵继续说下去,当说到八项注意最后一条的时候,气喘吁吁的孙福田终于跑完了三圈,回到了队列,当听到“不虐待俘虏”这一条时又忍不住了。
“报告”
“怎么又是你啊苏福田,讲!”
“俺咋觉得这就是虐待俘虏呢,上来就让俺跑三圈!你当过俘虏吗,凭什么在这里说我们?”孙福田对这个老乡有很大的怨气。
“瞧你们没当过俘虏的样子,我当年在广东当兵,被抓后才转为振****士兵,我最有发言权!告诉你们,经过训练之后,你们就会和我一样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再说,只让你跑三圈算什么虐待?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跑一万米的!”孙富贵接着说道:“你们会接受纪律教育、诉苦教育、军事训练,一个月后愿意留在振国军当兵的,进入新兵训练营,不愿意接着当兵的,这里发放路费,收拾铺盖回家!”
前线的战报堆成山,自有参谋们解决,吕梁还要关注另一件事,那就是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自从武装起义以来,行政干部就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基因人使用范围的扩大、钢铁基地产能的不足让吕梁吃尽苦头,所以从1901年开始,革命政府就将干部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办。广州行政学院培训的是高级干部,但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是遍布在各地的干部培训班。
在广东、广西、福建三省的每一个县城都有干部培训班,学员从普通人中挑选,大部分是成丨人夜校毕业的青年,中年人占了一少部分,旧有官吏中也会挑选一部分素质合格、政治观点正确的人进入新行政机构,但是这些旧官吏往往很受排挤。
但是,南方各省的地域性很强,每一个省,甚至每一个县之间的语言、风俗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原来三省培养的干部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而北伐即将结束,贵州省已经光复,需要的行政干部太多,原三省的干部在那边已经显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普通话的推广吕梁一直没有很重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当然,他是不会将北京话当成普通话的标准推广的,广东话也不行,中国各地的方言太多了,吕梁要选一个适用性最广的当成普通话推广。
言归正传,为了保证新光复地区的行政工作,当地的短期干部培训班已经大规模铺开,选用的都是新式学校的学生和旧式官吏,甚至有一些不到十八岁的年轻人都被招募,这也是应急之举,没有办法,只有新式教育全面在当地铺开后才会将干部培训成熟化。
梁成就是遵义地区习水县干部培训班的一名学员,他原本是习水县衙的一名衙役,因为平日里本本分分,此次改朝换代被新朝廷招募。
给谁干都是干,梁成对于革命政府并不排斥,即使要求第一时间剪去辫子、改换华服,梁成也没有觉得多么别扭,养家糊口,哪来那么多矫情?不像那些有文化的老人,死活不剪辫子,梁成相信他们迟早要吃亏。因为通过研究政府通告他发现,在广西等地就有这样的案例,不剪去辫子的家族,没有高产稻种,没有税收优惠(减免农业税),没有建厂资格,不得经商等等,在那些高压政策下,没有谁能抗住多久。
第二百三十章 11、9惨案
贵州暂时处于军管之中,行政事务还没有那么复杂,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军管的时间,短期干部培训班的时间被压缩到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梁成面临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包括法律、行政条例、机构运行、文化学习、处理流程等等,这是在旧时代无法接触到的,也是无法想象的。但梁成乐在其中,不到四十岁的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激丨情,这里的氛围让梁成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
11月5日,上海,随着枪炮声的临近,盛宣怀觉得越来越紧张,工厂的搬运工作进行的很慢,即使有大量的轮船提供运输,但拆迁和搬运都需要时间。许多非常重要的重型机械根本无法搬运,而这些恰恰是最关键的设备,还有大量的富商官员等待商船离开上海,他们挤占了大量的海运资源,对此盛宣怀还不能说什么,高官、旗人、富商,个个手眼通天,关系错综复杂,就连袁世凯都不想招惹。
汇聚在上海等待乘船离开的那些人足有几万,他们都是从江西、浙江等地逃出来的,携带着大量的家眷、货物、财宝,这让码头一片混乱,盛宣怀甚至有停止搬运的念头,他的电报已经发给了袁世凯,但还没有得到回信。最舍不得这些工厂的,就是盛宣怀,这些有一大半都是他待人打拼下来的,被誉为“财神爷”的他靠的就是这些工厂和轮船招商局,怎么会甘愿放弃呢?
不过,就算将其炸掉,也比留给乱党好,这是盛宣怀最后的决定,大量炸药已经被安放,就等着乱党进入上海的那一天。其实盛宣怀根本不必如此,他当成宝贝的机械设备,吕梁根本不放在眼里,那些设备与革命政府下的工业系统根本不兼容,而且非常落后。吕梁看重的,其实是那些工人,而上海大小工厂近十万名工人却根本没有人理睬!这些,才是上海最大的财富。
可惜,吕梁的疏忽,或者说革命政府高层基因人的漠视造成了一个重大的损失,这个损失让吕梁后悔不已,并开始对政府高层进行改革,希望能引入更多的社会人才,改变高层古板的工作作风。
陈天华是振国党派驻上海党支部的负责人,这里是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振国党总部最重视的地方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得益于这些优异条件,还有陈天华拥有一定的社会名望,他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上海振国党支部在1903年的10月份已经拥有五百名正式党员,这些都是坚定的革命者,经过简短的培训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情报搜集活动等。
攻打上海之前,支部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配合调查局摸清清军和列强武装的具体情况,包括人数、分部、工事设置等等。陈天华认为这是上海党支部最好的机会,革命浪潮席卷南方,极佳的革命形势让陈天华非常激动,甚至有些激动过度。心愿达成,满清即将被推翻,中国将迎来新生,这怎么不能让人激动?
陈天华认为,上海党支部在此次战斗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搜集情报。支部的党员们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愿意为革命流进鲜血,而且支部手里也有一些武器装备,在上海民间拥有广泛的革命基础,支持者众多,为什么不发动武装起义,从内部击败满清在上海的腐朽统治?这个念头产生后,陈天华立刻召集支部高层商讨,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响应。这些高层其实都是热血的年轻人,单纯的纸面工作和嘴皮子工作怎么能满足他们的革命热情?因此,上海党支部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并且没有向更上一级汇报。很难说陈天华为什么没有向上级汇报,也许是被火热的革命热情灼烧了大脑。
党支部都是由普通人组成,调查局则由基因人控制,所以,当调查局得知此事后处理的非常迟钝,上海地区调查局负责人认为这是上级的统一行动,没有进行干涉,只是将精力集中在情报搜集上,这也是陈天华能干成此事的重要原因。
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陈天华等人召集了超过三千名精壮汉子,由振国党员组织行动,其成员大部分是革命意识较早觉醒的工人们。陈天华将其命名为“上海义勇队”,要求成员们在左臂佩戴红绸,以区分身份。并将成员们分组、下发武器弹药,安排对各处的攻击。这样的武装起义在原世界中很常见,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都是世人皆知的行动,其实还有很多不为人知。
只是,这样的起义是盲目的,是在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的仓促行动,成功的次数很少。陈天华等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时代,没有经过革命政府的洗礼,没有认识到这次起义是根本不必要的。
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大规模组织在气氛紧张到极点的上海非常扎眼,市内各种势力都有耳目。陈天华等人的行动尚未发动就被朝廷、洋人等察觉,他们发动起义前最后一次高层商讨在上海市郊的一处仓库中进行,他们不知道的是,清军上海驻军、租界巡捕房、列强临时组织的洋枪队已经联合起来,其目标正是这次起义。
11月5日晚,陈天华在这个仓库中召集参加此次武装起义的三十名高层,商讨明天起事的具体计划。其实众人根本没有用多少时间商讨计划和作战细节,大部分时间都是热烈的讨论革命成功后的畅想,分享着革命的喜悦。
在北风中,敌人逐渐围了过来,三百多名清军缓慢靠近了这处仓库,模糊的黑影还是能分辨的,可惜革命党人安排的放哨人员也加入到了讨论之中。清军顺利的靠近仓库大门,终于被发现,战斗随之爆发。
三十多名革命党人措手不及,甚至没有来得及拿出武器,涌入的清军面对手无寸铁的革命党人毫不留情,枪声响彻仓库。这是一场屠杀,陈天华与众多上海党支部高层皆被清军射杀,无一生还。
在仓库战斗打响的同时,分散在上海各处的起义者们同时遭到了清军、巡捕、洋枪队的联合打击,在市区、郊区、租界都有战斗发生。起义者们事先已经下发了武器弹药,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但战斗还是呈一边倒的形势。
上海党支部的武器全部来自之前战斗中振国军缴获的清军武器,党部分得一批后分发到了国内各党支部,其中上海方面得到了五百支长枪,四十支短枪,5万发弹药,还有一批用于制作炸弹的炸药。按照计划,会在攻取军火库后夺取其武器,弥补不足。所以,起义者中拥有五百多支枪支,抵抗非常激烈。
枪声响了一夜,上海市区的民众事先感受了一下战斗的气氛,三千多名起义者只有六百多人成功逃脱,其余的全部战死。上海的革命力量在此次战斗中损失殆尽,他们都是革命的中坚、核心和支柱,这样的损失可想而知。而且,上海是全国革命力量最集中的地区,由先进知识分子组成的革命者,每一个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没有遭受次难,他们将在新中国各个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调查局随后上报此事,他们察觉时已经为时太晚,起义者在一夜之间被剿灭,调查局也没有多少武装力量,根本没有办法阻止此事的发生,只能在事后尽力协助革命者的躲藏。
吕梁大为震怒,这是他穿越以来最愤怒的一次。这之中既有对满清、列强的愤怒,也有对自身不足的自责。满清、列强是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这毋庸置疑,对于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将这个血债讨回来。但冷静下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吕梁发现此事完全可以避免,寻找原因,党部对各分部、支部的监督力度不够,陈天华的自作主张,调查局的漠视都是原因。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吕梁自己心里清楚,那就是高层众多的基因人思维僵化,不可能面面俱到,拿此事来说,党部对人事安排的问题,命令细化的问题,监督的问题等等。
第二百三十一章 报复攻击
愤怒带来的必然是报复,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全局出发,被命名为“11、9”惨案的事件必须进行报复。以前吕梁还有些畏首畏尾,那支临时组织的洋枪队被视为拦路虎,苦苦思索如何在不招惹列强的情况下光复上海,现在终于有了合适的理由。
11月10日,革命政府向参与11、9事件的各西方国家发出声明,要求交出参与屠杀革命党的凶手,并且所有外国武装力量回到租借地,不得干预振国军进攻上海的行动。
这个声明被理所当然的忽视,非但如此,洋枪队的队伍还有所壮大,第一批支援部队从日本东京抵达上海,三千名日本士兵成为列强的底气所在,再加上游弋在长江和黄浦江上的各国军舰,光复上海的行动再次变得复杂起来。
不过,吕梁已经不在乎那些复杂紧张的局面了。11月10日下午两点,吕梁下达了对上海发动总攻击的命令,要求第三军和增派的两个师的部队彻底击败盘踞在上海的清军。
当大规模的炮兵开始轰击清军防御阵地的时候,大部分清军士兵都撤回到了市区内,隐藏在了民房之中。人数高达五千人的洋枪队没有像众人预料的那样顶在对前面,而是缩回到租界附近——在振国军疯狂的炮击面前,只装备有几十门小口径山炮的洋枪队明显不敢硬抗。
下午三点,振国军进入上海市区,嘉定、青浦、闵行等区相继被攻陷,游弋在黄浦江上的军舰吨位太小、火力不足,面对振国军强大的炮兵也只能暂时撤到了长江之上。本以为会在市区内遇到清军顽强的抵抗,没想到躲在民房中的清军士兵部分换上衣服、藏起武器扮成平民,一部分直接举手投降,抵抗者寥寥。
这并不奇怪,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军队高层早已逃之夭夭,剩下的都是中下层军官,他们没有门路,也没有足够的金钱疏通关系,只能被动的等待在市区内。其实大部分人都事先做好了决定,等革命党一来就投降!当上海道台也向振****投降时,上海市区内只剩下徐润的买办团和洋枪队依靠着租界还在抵抗,这里也成了上海仅存的枪声。
将租借地团团包围后,振国军没有急于发动攻击,这里有五千多名列强军队,而且租借地涉及的事情太多,贸然攻击,造成的影响无法估计。所以,将其包围后振国军开始收拾那些参与“11、9”事件的清军和官员。
事情很容易弄清,调查局就有参与此事人员的详细名单,甚至精确到了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大规模的清查和搜捕行动立即展开,大量的敌对分子也在此次清查中被找出。与此同时,稳定这个远东最大的商业城市的秩序成了振国军的头等大事。
第三军中有一个师的部队留在了浙江负责维持光复区的秩序,攻占上海的军队共有四个师,其中第三军两个,后来增派的第五军两个。第三军持续作战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早已疲惫不堪,因此,攻占上海以北其余县市的任务交给了第五军的两个师。
上海周围的县市城镇富庶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这里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这在北方人看来就是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年这里为了抵抗满清的侵略,曾今发生过几场非常壮烈的战斗,屠城时有发生。可惜,时至今日,汉人们的民族气节早已消失,反而成为了满清的帮凶,愿意为满清殉葬的汉人数不胜数。
当然,每朝每代、每一个文明都会有投敌的事情发生,但近代中国这种事发生的频率和数量都是世界罕见的。追根溯源,无非是封建统治者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改朝换代无所谓,只要不伤害自己的利益就行!这样一来,民族气节成为了一句玩笑,当满清几百年的奴性教育下来,曾今屹立世界之巅的华夏文明变得丑陋无比。
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甘愿、甚至乐于当满清的奴才,当百年过去的那个世界,仍有许许多多的人沉醉于辫子戏中,幻想着嫁给一个阿哥、看着某某王朝津津有味,奴性真是深入了这个民族的骨髓,弯下腰去成为了最时髦的动作。
苏杭天堂又怎么样?富甲天下又怎么样?还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奴才!军事占领很容易,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很难了。不过吕梁也不着急,国人沉睡了太久,需要唤醒,需要一个成熟的政党,需要一个睿智的领导人,真的不着急。
第五军第一师沿着昆山、苏州、常熟、常州一线北上,到11月20日攻占镇江,南京就在眼前。上百们大炮的炮兵集群让列强的均将不敢轻易靠近长江沿岸,只能看着满清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干着急。
第二师从已经被占领的湖州出发,沿宣城、芜湖、马鞍山一线北上,两个师最终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在上海出现的外逃一幕再次在南京上演。
与原本历史不同,这次北伐给了满清权贵们足够的外逃时间,包括大量满族人、八旗兵在内的、受到革命威胁的人全部逃到长江以北。他们的外逃以家族为单位,尽可能多的携带金银珠宝,这让光复长江以南后振国军获得的缴获少得可怜。不过,他们家族中的存粮等大件物品无法带走,有的被焚烧,有的成为了战利品。而且权贵官员的外逃使光复地区形成了权力真空,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作乱,各地都有烧杀抢夺的事情发生。
尤其是南京至杭州这片地区,兵匪盗之流数不胜数,地主豪绅家中驻有堡垒不用担心,那些平民百姓就遭殃了。振国军主力部队不可能全部用在平定地方,这就要求在新的行政机构和暴力机关建立之前,要有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管理机构。
于是,当初组建地方武装对抗买办团的那些人成了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人,他们被振国党所熟知,有过合作,手里也有一定的武装基础。以这些人为核心,大量登记在册的地方民团被建立起来,振国军派出部分军官士兵充当指导员,负责训练和指挥,维护地方秩序。
比如,江西南城地区的豪绅南文博就成为了抚州市代市长,负责一切行政事务,抚州地区的地方武装也组成了三千人的民团,负责维护治安的工作。
南文博当初的果断和勇敢给了江西地区党支部负责人王强深刻的印象,部队方面也极力推荐此人,而且,南文博担任抚州市代市长期间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苏杭地区是买办们的大本营,倾向于振国党的人比较少,所以民团的组建和秩序的回复工作进展较慢。通过审查,南文博被调往苏州,担任至关重要的苏州市市长一职。
南方的光复近在眼前,江西南昌也与11月7日被光复,之后大军向江西四周扩散,准备将江西彻底掌握在手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只剩下南京一地没有光复,11月6日上午,第六军抵达昆明郊外,展开部队后首先由炮兵部队展开攻击,炮轰昆明城墙,并随之展开步兵攻击。惶惶不可终日的丁振泽听说城墙坍塌,乱党进入城区后,驱散外人,自己在总督府内上吊自尽,算是为满清主子尽忠。振国军对于这种人毫不手软,占领昆明后,振国军将丁振泽的尸体挂在了城墙上,并在一侧竖起木牌:做满清奴才的下场!
云南战事基本结束,攻略四川的行动被提上了日程。在此次北伐中战斗次数最少的第四军已经将部队移到了贵州和四川的交界地带,不过与之前一样,这里的交通条件让人绝望,非常不适合大部队的前进,甚至小规模的渗透都会出现走失的现象。犹如一片原始世界,让人望而止步。相对来说,云南到四川的道路也不好走,但总比贵州强一些,所以,第四军在等待,等攻略云南的第六军和三个山地旅倒出手来后,一起进攻四川省。
战事接近尾声,更大规模的工作随之展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