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壮哉大唐驸马

第一四九章:谈学问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湛泸剑长三尺三,与寻常宝剑相仿,但宽度却足有四指余,竟是稀有的阔剑!通体玄色浑然无迹的长剑让人感应的不是它的尖锐,而是它的厚重大气。</p>

    湛泸剑就像上苍一只眼光深邃、明察秋毫的玄色的眼睛。</p>

    柴令武手指轻轻一弹剑身,马上一声龙吟似地清鸣袅袅而出,耐久不散,大有绕梁三日之势!</p>

    稍一挥舞,一抹森然幽幽的光华如同一波深邃的秋水,霎时间笼罩整个御书房,冷光四溢!</p>

    “这湛泸剑好生希奇!显着是神物利器,却质朴无华,显着质朴无华,却舞出清亮耀眼一泓清水!”</p>

    李世民笑道:“相传欧冶子铸成此剑时,忍不住抚剑泪落,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无坚不催而又不带丝毫杀气!湛泸剑不用时质朴无华,使用时,必将光线万丈,诚可谓是藏锋剑之规范。”</p>

    柴令武道:“娘舅的意思是让我藏锋于鞘?”</p>

    “自然不是!你若是学着那些老油子藏藏于鞘,我还不满足呢。”说到这里,李世民停顿了一下,深深地说道:“在看待新罗王女一事,我发现人们太过注重流于公共,不注意发扬自身之有利的一面,满朝文武亦是如此。只要众口一致,就很少有人会提出阻挡的意见。即便有人有差异的想法、好想法。都市为了随波逐流而憋在心底……唯有少数人敢无惧的逆流而上,不怕冒监犯,无所畏惧的与公共斗个是非对错…你是一个…”</p>

    “可是,一小我私家纵然拥有色泽万丈的才气,随处让人瞩目;也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的适应情况。不行一意孤行的孤芳自傲、我行我素。因为再有本事的人,一旦脱离了公共的支持,也将一事无成。智慧人应该虚怀若谷,用自己的才智发动整个群体,让整个群体都为之转动,唯有这样才气上下一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处世哲理,但如果这棵树木,能够将所有林木的气力聚集起来,再大的风又能奈之如何?…”</p>

    柴令武恍然道:“我明确娘舅的意思了,真正乐成的人并非是那些惊采绝艳、才气横溢的人。往往那些大智若愚、巨猾似忠的人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胜者。因为那些惊采绝艳的人独自一人,他们没有朋侪,且随处树敌…而大智若愚、巨猾似忠者却能够聚公共气力于一身。一人之力或许能够扭转一时,却无法改变局势,永远斗不外群体的气力。”</p>

    李世民赞许的笑道:“你小小年岁能看透这点,很是不容易…切记,才高最忌恃才傲物、目中无人。”</p>

    柴令武心领神会,李世民赐予湛泸剑,最大的用意就是这点吧!他看中了自己的潜力,愿意给自己一展所长的时机,但又担忧自己年岁轻轻,心智不坚,容易受到蛊惑。特地赐予湛泸剑时刻警醒。</p>

    湛泸剑质朴无华、平庸无奇、流于公共,但它又是一柄光华万丈的绝世神剑。</p>

    用之喻人,就是流于公共,却不随波逐流,在共性中发挥发挥个性。</p>

    对于李世民的良苦用心,深感在心。</p>

    李世民道:“你可知晓湛泸剑的上一任主人是谁?”</p>

    “不知!”</p>

    “我三姐、你的母亲!”李世民叹息道:“转赠于你,也算是完璧归赵了吧!”</p>

    柴令武默然沉静了片晌,道:“娘舅,我有一事不明。”</p>

    “你说!”</p>

    “你为什么不亲自教育太子殿下呢?”</p>

    李世民一怔,道:“承乾有最好的老师,还需要我去教?”</p>

    柴令武大汗,道:“太子那些老师治理过地方么?知道粮食怎么来的么?知道如何抗旱治洪么?”</p>

    “娘舅主张务实、实干!知道实干仕宦才是黎民之所需,在与我谈话总是以实实在在的例子,深入浅出的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教授于我!这些都是实用的乐成的学问,也是一国太子应该学的学问。”</p>

    “大唐要的是一个具备治国才气、向导大唐繁荣茂盛的太子,而不是大儒、诗人、书法家!所以,未来天子的老师,没有谁比当今天子更合适!天子教的知识就是当天子的学问!”</p>

    “未来天子的老师,没有谁比当今天子更合适!天子教的知识就是当天子的学问!”</p>

    李世民已经凝滞,一颗心有点缭乱!可是,真有点点原理。</p>

    柴令武接着说道:“我一直认为天下最大的学问,就在人世间,看透了人世间,一切的原理也就都明确了。念书实在就是修身养性怡情,无关乎真正的学问,因为书中的学问也是先人所看所闻所思、所想所得,千百年前的问题息争决的要领到了如今,早就面目一新,如果只是学到念书中的原理,那么永远也解决不了现在的实际问题。”</p>

    “念书是为了学习先人受苦学习,勇于求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坚定不移保持良心的品质,而不是书的自己,若是一味的认死理,读死书,只知道吸收书中的知识,而不知道做出任何的逾越和改变,固步自封,那么只能读成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没有任何的用途。是故,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p>

    李世民是彻底的震惊了,嘴巴微微张着,盯着柴令武说不出话来;自然也明确了柴令武所说的是什么意思。</p>

    没错!</p>

    李世民的心对他说,柴令武的话是对的,念书不是为了念书自己,而是为了学习先人的精神,而且在先人所学的基础上做出改变,逾越先人!只有一代逾越一代,民族才气兴盛,国家才有希望。</p>

    好片晌,才问道:“那你说,我教什么?怎么教?”</p>

    “学问,问学!学而问之、问而学之!”柴令武指着奏章,道:“以奏章为课本,以解决问题来学知识!解决了奏章上源自实际问题的问题,那么,就是实实在在的学问。”</p>

    “在这其中,娘舅饰演的是一个拾缺补漏的角色,告诉太子为什么好,幸亏那里;为什么差池,错在那里;为什么不完美,如何增补!有道是一法通百法通,解决一个为什么可以解决百个类似的为什么;解决了成千上万个来自大唐各地的为什么,那就可以解决万万种为什么。长年累月、聚沙成塔,想不成才都难。”</p>

    李世民听的目瞪口呆之余,也不由拍案叫绝。最后更是感伤道:“令武啊,这种措施都想得出来。不认可你天才都不行了!你说得没错,大唐需要的是解决为什么的储君,而不是诗人、大儒。陈叔宝做了一手好诗、醒目音律,可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让杨广灭了国?我以后就带乾儿在身边解决为什么。”</p>

    柴令武都替李承乾感应默哀了起来。</p>

    那家伙的腿脚保住了,既然没有残,且人还不错,柴令武不介意推他一把。等武院完工!再建议李世民将他拿去淬炼一段时间,然后当流民、托钵人……</p>

    两人继续聊着太子教育,直至天色将晚,刚刚散去。</p>